高校通识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创新摘要:在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发展比较缓慢,成效不够显著。该文分析从通识教育的起源入手,仔细对比了通识教育引进国内和港台地区后的不同发展历程与教育效果。在分析通识教育与高校德育工作的关联性基础上,将通识教育与德育工作同步改革创新,在整体规划、课程设置比例、深度挖掘、全面落实等方面进行探索。关键词:通识教育德育工作创新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1(c)-0132-03Abstract:ThedevelopmentofgeneraleducationinUniversitiesinChinaisrelativelyslow,theeffectisnotsignificant.Thispaperanalyzestheoriginofgeneraleducation,andcomparesthedifferentdevelopmentprocessandeducationaleffectaftertheintroductionofgeneraleducationinChinaandHongKongandTaiwan.Analysisofthegeneralassociationofeducationandmoraleducation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throughknowledgeeducationandmoraleducationreformandinnovation,intheoverallplanning,curriculumsettingratio,thedepthofexcavation,thefullimplementationofetc.toexplore.KeyWords:Generaleducation;Moraleducation;Innovation“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的重要思想,在今后的一段時期,高校以此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和着力点。新世纪以来,毕业生竞争激烈,受就业压力的影响,高校虽然重视德育工作,但更注重专业知识训练,对于人文情怀培养等传统文化的教育并没有落到实处。而且实施德育教育的具体环节,也是多理论灌输、少有品德行为专门训练,难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以提升德行修养。而通识教育是源于个体的自我完善需求,是以“人”作为原始的逻辑起点,针对有足够成长空间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培养人,对个体的性格塑造和传统文化渗透式教育理念的实践,最终目标是使得大学生在知识汲取、德行修养和心性情怀得到和谐发展,强烈体现出以人为本精神和人文关怀。实践证明,通识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心智健全,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促进高校德育发展与创新。1通识教育现状高校开展通识教育在台湾地区较早起步,全面开始于1984年。台湾地区不断创新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建立完整的通识课程体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台湾各高校深入探索通识课程内容改革,配合学校培养目标,各自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大陆地区从1995年开展素质教育教学改革以来,在“厚基础,宽口径”培养理念的指导下,各高校积极探索通识教育道路。至今,国内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有必修课和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必修课是教育部规定课程,比如思想政治理论、体育、英语、计算机、军事理论等。选修课程则各有特色,形式不一,主要有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专题讲座、社团活动等。1.1通识教育的渊源与发展通识教育(generaleductation)源于希腊亚里士多德主张的自由教育,追求知识的广博性,以个体全面理性发展为目标,促进人的身体、道德、智慧和谐发展,避免投入过于机械的、强调效率和实用性的、专业化的训练[1]。通识教育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博德学院帕卡德教授提出的,他的教育理念是以一种科学的态度,传承传统与古典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综合提升人文素养的全面教育,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的也是他。早在1945年,美国哈佛大学发表了关于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的报告——《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此报告就通识教育是针对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人才,从哪些方面提高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展开论述,明确通识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帮助学生有效地思考和流畅地沟通,以做出恰当的判断和分辨是非。从此,通识教育的概念诞生[2]。在我国较早的一些留美学者在国外接触到通识教育后,将其理念引进国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内,并融入我国的高等教育中,梅贻琦先生是最先践行通识教育归国学者。然而首先关注和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