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社团创新与大学生终身就业力培养摘要:高校社团建设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更承担着育人的使命。在当前的就业环境下,高校社团既要着眼于学生即时就业力的培养,也应为学生的终身就业力提升承担责任。终身就业力以学习能力、人际能力、管理能力、心理素质、道德素质为主要内容,高校社团需要在理念、组织、制度、行为等四个方面进行创新,从而为提升学生终身就业力服务。关键词:高校社团;社团建设;终身就业力;创新1引言一般的观点认为,高校社团仅仅是丰富大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的学生组织形式,但实际上,它所发挥的作用远远不止这些,这与大学所承担的使命息息相关。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普及教育的今天,大学教育的角色已经从主要提供给学生知识与技术转向营造有利于人力资本形成与提升的环境塑造者,把学生从被动学习者引导至对自身素质的主动塑造者[1]。在履行这个职能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工作管理部门都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学生社团管理部门(包括团委、学生处、学工办等)需要深刻领会大学的使命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关系,一方面,学生毕业面临未来就业压力,需要提升即时就业力,另一方面,大学决不是职前训练场所,它还承担着更多的使命,比如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全球化视野的形成、批判性思考的意识、德性的养成等,以上目标关乎大学生终身就业力的形成,甚至关系到生命质量的提升。因此,高校社团建设应该树立长远眼光,本着为学生未来负责的态度,探索提升大学生终身就业力的工作新思路。2大学生终身就业力的素质要求高校社团建设如以大学生终身就业力培养为目标,就必须了解一个前提:哪些能力和素质要求构成终身就业力的基础条件,要弄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需要深入思考的是:那些在职业生涯中取得顺利发展的大学毕业生应具备哪些特质?这些特质在大学教育中能否具有培养的可能性?未来的职场需要拥有什么样素质和能力的人才?带着以上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问题,笔者进行了走访调查,并且研读大量相关文献,提炼出以下五种能力与素质要求。2.1学习能力总体而言,我国小学与中学阶段的教育大多属于应试教育,进入大学之后,许多课程的教学模式依然没有摆脱中小学阶段那种满堂灌的模式,这就造成学生看似分数很高,并没有真正“学会学习”。但是,诸多因素的存在要求学生必须提升“学会学习”的能力。首先,这是一个强调终身学习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很快就可能在职业中被淘汰,如果没有掌握学习的方法,将很难适应未来职场对知识更新的要求[2];其次,只有学会学习,才可能在不同职业领域进行顺利转换,而这样的转换在未来时代会更频繁;最后,学习能力的提升是适应技术进步与全球化趋势的需要,拥有更高学习能力的人的职业发展空间有机会从狭小的范围延伸至全球各地。2.2人际能力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人际能力是多数职业领域的职业生涯发展的必备能力,包括人际沟通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服务意识等。丹尼尔·戈尔曼(DanielGoleman)等认为人际能力属于“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以大量事实已经证明,情商相对于智商,对一个人的职业发展更加重要,为此需要将情商教育纳入到各个层级的学校教育之中[3]。中国社会具有更为明显的“人情化”、“官场化”特征,在这样的社会中,那些具有较强人际能力的人,在职业发展的进阶中会更顺利,相反,很多在校期间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进入职场后,职业发展却并不如那些所谓的“差生”顺利,甚至可能出现“泯然众人矣”的结果。所以,中国古人所强调的“外不殊俗,内不失正”、“外方内圆”等生存智慧,实际上是和人际能力有关的,也是基于中国文化背景下提出的,至今仍对当代大学教育具有借鉴意义。2.3管理能力职场一般可提供两大类工作:管理性质的工作与技术类型的工作,对于前者,管理能力不可欠缺,但即使是技术类型的工作,由于职业发展的必要,也必将要求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以上所说的管理能力是从外部管理的角度来说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