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讲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1.两弹一星(1)背景:20世纪中期,高新科学技术往往最先应用于军事领域。(2)目的: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3)成就①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1967年6月,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②1964年6月,中国发射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1966年,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③1970年4月,“长征—1”号航天运载火箭将“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轨道。1975年11月,中国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2.“东方魔稻”(1)研制: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2)意义: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在世界各地推广。3.“银河”系列计算机(1)成就①1983年,中国第一台运算速度每秒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型机诞生。②1997年,每秒运算130亿次的“银河—Ⅲ”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2)影响:中国政府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实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4.“神舟”号飞船(1)发射:2003年10月,“神舟”五号飞船把宇航员杨利伟顺利送上太空。(2)意义①是继“两弹一星”之后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光辉的里程碑。②在未来的5~10年里,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③成为带动高新科技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1.扫盲教育(1)地位:新中国建立后,扫盲工作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2)措施:1950年,党和政府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政府开办了各种类型的补习学校;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均提到要扫除文盲。(3)成果:2001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2.义务教育(1)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20世纪90年代以来,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3)2001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战略目标。3.高等教育(1)初步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基本参照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对高等院校进行改造、调整。(2)曲折发展①1958年,开始实施“教育大革命”,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核心,实行三类办学体制。②1961~1963年,教育部对高等教育进行全面调整,高等教育事业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③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破坏。(3)迅速发展①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②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迅速发展。③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都得到长足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的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阶段: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建立了政治工作机构,开设了马列主义课程,明确了高等教育为工农开门,为生产服务的方向。从1952年起,教育部规定大学从一年级开始采用苏联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组织教师翻译苏联教材,成立教研室。——顾明远《中国高等教育传统的演变和形成》核心论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确立起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权;高等教育面向工农,为社会服务;借鉴苏联经验。1.“双百”方针的提出(1)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需要团结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2)提出:1956年,毛泽东正式提出。2.遭遇挫折(1)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后,“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2)20世纪60年代初,中共中央开始纠正这一错误。(3)“文化大革命”中,“双百”方针受到严重破坏,文艺界呈现出“百花凋零”的局面。3.文学艺术的春天(1)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1979年,“双百”方针重新确立。(2)表现①文学领域:作品数量大增,题材更加广泛,以“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为先锋的各类文艺流派交相引领风潮,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②学术、科技领域迎来百花齐放的学术春天。【特别提醒】1.“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指人造地球卫星。“两弹一星”的研制既有回击帝国主义威胁的政治意义,也有巩固国防的军事意义。2.中国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我国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