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学设计课题《背影》(第一课时)学科语文学段八年级设计者马索尔授课人马索尔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读读写写和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2.体味并准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2.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3.体会本文朴实真挚、饱含深情的语言风格。情感目标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教学重点1.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2.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教学难点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教学方法点拨、导读法、合作探究教学资源音频资料、PPT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出示:微型小说《儿子眼中的爸爸》5岁:我爸无所不能,我爸无所不知10岁:我爸长大的那个年代跟我们非常不一样14岁:别太在意我爸。他是一个老古板20岁:他?我的天!他的迂腐实在是无药可救25岁:爸对我所知甚少,但他在我旁边这么久,实在是应该知道30岁:也许我该问问老爸是怎么想的?毕竟他经验丰富40岁:我想知道爸爸是怎么来处理这件事的,他如此有智慧,又拥有整个世界的经验50岁:如果爸爸还能在这儿让我和他讨论事情,我愿意付出一切代价,我不能欣赏他的聪明真是再糟糕不过的。从这篇文章中,你明白了什么?小结:随着时间的的推移,我们对父亲的学生体悟学生翻书并回答,老师板书学生边听边记录学生书写师生互动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在每一段前标上序号在PPT上显示问题,学生边听边思考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回答,并在课本上标注教师引导,学故事性导入,用短小而简明的情节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比情景式入更容易理解及引发学生的兴趣既增加课外知识,又加深了学生对朱自清的认识。在积累字词方面,采用学生自主、相互学习的方法,加深学生的对本课生字的影响。能够自己理解并用自己的语言对词语进行解释。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文章脉砍翻一直在变,而父亲对我们的爱却始终未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背影》,去感受那份深沉的父爱。二、作者介绍1.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第7课《背影》,看看这篇文章是谁写的呢??学生回答:朱自清(板书)2、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A、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优秀的散文作品有《绿》、《春》、《背影》《荷塘月色》等。以上是我们对朱自清最基本的了解,还有谁知道关于朱自清的其他的情况呢?B、一九四八年他为了反对美帝国主义的侵华政策,不顾一身重病和家庭困难,宁愿饿死,不吃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现在,我们对朱自清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我们不仅要学习朱自清在文学方面的才能,更要学习他的更要学习他的为人,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都首先考虑到国家荣誉,要有国家及民族自豪感。三、字词积累1、给划横线的字注音交卸()奔丧()迂腐()琐屑()狼藉()赋闲()颓唐()踌躇()蹒跚()2、词语解释交卸:旧时官吏卸职,向后任交代奔丧:从外地急忙赶回去料理长辈或家叔的丧事。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典质:(把财务、衣物)典当、抵押出去赋闲:失业在家颓唐:哀颓败落琐屑:细小而繁多(的事)四、听范读、思考问题1、作者上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与父亲见面的?明确:作者上次与父亲见面,是在外祖母生自主回答,允许相互讨论,并在课本上标注络,为下一课时的分析课文、了解父子情深、实现三维目标做准备。课堂作业:四次流泪,为何而流泪?(课后再读课文,并思考)在本文中“背影”与“流泪”有密切关系,一条明线,一条暗线相辅相成。去世、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回家变卖典质的情况下与父亲见面的。家中光景惨淡,满院狼藉。2、文中从哪些事情可以看出父亲很关心自己的孩子?①看见满院狼籍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安慰我)②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