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料欢迎阅读1让备课组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备课组作为学校学科教学教研活动的最基本单元,作为学生学科素养与学科成绩提升过程的最直接的设计者、实施者,作为教师专业生活最持久、最具影响力的基本环境,能否在教师的专业成长方面有所新的作为?能否引领教师由“无意识成长”走向“有意识成长”?能否让教师在备课组活动中享受研究,享受研究的过程;享受学习,享受学习过程的所得;享受研究成果在教学过程中的迁移?这是我们在备课组建设工作实践中应思考与探讨的问题。一、时代需要教、研、训一体由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和稳步推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教师实际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日益融为统一问题。传统的教研与教师继续教育脱离的模式将专业教育能力层面的培养与理论知识层面的教育分割开来,已经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当代教师更关注需要解决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问题、不同年级教学中的问题、教育发展变化后遇到的新问题,如何高效发挥教研、科研及培训的作用,为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提供更有效的服务,这是当前对教师教育及教科研工作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现实需要改进教师的培养模式。对于教师的培养,我们应坚定不最新资料欢迎阅读2能只追求“有名”,更要追求“有用”的培养目标;要杜绝只瞄准少数人的不公正现实,坚持培训面向全体教师的明智之举;要改进理论与实践脱节、内容与形式分割的培训方式,提倡“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校本研修理念;应摒弃揠苗助长式的“打造”之举,追求和谐生态下的自然成长;我们不要“几枝独开”的虚幻门面,而要“百花争艳”的真实景象。二、应追求备课组功能的综合化备课组具备常态的教与学研究的功能优势,教、研、训一体的原生态资源优势,自然分布、互补性强的人员优势,经济、便捷、灵活、有效的工作机制优势。在年级组管理模式逐步推广、逐步强化的现实背景下,备课组逐步被赋予教学、教研、培训、管理、评价的综合职能,对学科教师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备课组建设应指向三大目标:一是使备课组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最高效的学习型组织。它易于组织、便于管理、活动便捷,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实践新课程理念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二是使备课组成为教师交流、互助和发展的平台。备课组成员间的交流互助有利于学术研讨氛围的形成,使课程资源的开发得到拓展,教学问题的探究不断处于前沿。三是使备课组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备课组成员之间藉助平等的对话、开放的讨论、理性的反思,使团队共同思考和创造的能力得到提升,以主动参与、密切合作、乐于探究为特征的备课组合作文化得以形成,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新资料欢迎阅读3三、备课组应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在备课组建设中,应强调以校为本,实现教、研、训一体化的功能。在各学科备课组开展“探讨小问题、研究小课题、培训小课程”活动,努力寻求“小问题”后的“大智慧”,“小课题”后的“高策略”,“小课程”后的“真素质”,引导广大教师立足岗位,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努力实现由职初教师到经验型教师,再到卓越型教师的两次飞跃,追求幸福的教育人生。在备课组建设中,应追求备课活动内容的精致化。2010年秋季,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在“有效教研与有效教学”主题年活动背景下,以“聚焦课堂,努力提升教学研究、指导、评价水平”为追求,全区各学段各学科全面启动了“教育教学案例研究”活动,广泛开展了“人人撰写案例,人人研究案例,人人改进课堂”活动,努力实现教师教学研究精细化、区校备课活动精致化目标。在备课组建设中,应追求备课联系机制的立体化。纵向上,除市、区、片、校三级格局外,应加大小学、初中、高中各学科备课组学段、年级之间的研讨。横向上,应重视全区各学科之间、同一学科的校际之间、同一学校的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研讨活动。立体化的联系机制的建立,使高位的专业引领和等位的同伴互助自然结合,使学段、年级、学校、学科之间实现互融互补。在备课组建设中,应追求备课组工作效益的最大化。一是加强备课组建设,使教学主题活动具有坚实的基点。二是加强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