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金融基础知识第一节货币供求掌握货币需求和货币需求量的概念一、货币需求:社会各经济主体在其财富中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货币需求是一个存量的概念。它考察的是在某个时点和空间内,社会各部门在其拥有的全部资产中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数量或份额,而不是在某一段时间内,各部门所持有的货币数额的变化量。因此,货币需求是个存量概念,而非流量概念。二、货币需求量: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因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周期形成的对执行流通手段与价值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的需要量。现实中的货币需求不仅包括对现金的需求,而且包括对存款货币的需求。因为货币需求是所有商品、劳务的流通以及有关一切货币支付所提出的需求。这种需求不仅现金可以满足,存款货币也同样可以满足。熟悉货币需求量的决定机制及相关理论(一)宏观角度1、全社会商品和劳务的总量;2、市场商品供求结构变化;3、价格水平;4、收入的分配结构;5、货币流通速度;6、信用制度的发达程度;7、人口数量、人口密集程度、产业结构、城乡关系及经济结构、社会分工、交通运输状况等客观因素。(二)微观角度1、收入水平;2、收入的分配结构。在收入量既定时,收入的分配结构1不同,将影响持币者的消费与储蓄行为,由此对交易和贮藏的货币需求发生一定影响;3、价格水平及其变动;4、利率和金融资产收益率;5、心理和习惯等因素。相关货币需求理论:【主要是看从交易的观点、还是存量或者是收入的观点】(一)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M=PT/V[黄金本位的时候]马克思首先以完全的金币流通为假设条件来进行分析。依此条件,他作出了如下论证:①商品价格取决于商品的价值和黄金的价值,而商品价值取决于生产过程,所以商品是带着价格进入流通的;③商品的价格、数量决定了用以实现它的流通所需的金币的数量;③商品与货币交换后,商品退出流通,货币却留在流通领域媒介其他商品的交换,从而一定数量的货币流通几次,就可以媒介几倍于它的商品的交换。这一论证可以用公式表示为: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必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货币量的增减变动取决于价格、流通中的商品价格、数量和货币流通速度这三个因素的变动。它与价格、流通中的商品数量成正比,而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发生变化。其一,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强调商品价格由其价值决定,商品价格总额决定货币必要量,而货币数量对商品价格无决定性影响。这个论断适用于金属货币流通,而不适用于纸币流通。其二,直接运用这个公式测算实际生活中的货币需求,还存在许多操作上的困难。也就是说,货币必要量公式只能是理论分析中的一个定性的量,而非实践中可以测量的值。其三,马克思货币必要量公式反映的是货币交易性需求,即执行流通手2段职能的货币需要量,不包含执行支付手段、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需求。纸币流通规律用公式表示为: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流通中的纸币总量。单位纸币所代表价值量的变化是通过价格的波动外在地表现出来的。单位纸币代表的价值量越小,商品的价格就越高。所以,在纸币作为唯一流通手段的条件下,商品价格就会随纸币数量的增减而涨跌。。这一点与金币流通条件下截然不同。。。金币流通条件下,流通中需要多少货币量是由商品价格总额决定的。(二)费雪方程式MV=PT和剑桥方程式M=k[收入中现金的比例]PY[价格水平*实际收入]该方程式表示货币数量乘以货币使用次数必定等于名义收入。费雪认为,M是一个由模型之外的因素决定的外生变量;V【货币流通速率】由于由社会制度和习惯等因素决定的,所以长期内比较稳定,视为常数;在充分就业条件下,T【商品总额】相对产出水平保持固定的比例,也是大体稳定的,也可以视为常数。因此只有P和M的关系最重要。这样,交易方程式就转化为货币数量论。而且,货币数量论提供了价格水平变动的一种解释:价格水平变动仅源于货币数量的变动,当M变动时,P作同比例的变动。费雪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目的在于交易,这样,货币数量论揭示了对于既定的名义总收入下人们所持的货币数量,它反映的是货币需求数量论,又称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