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劳务输出典型经验介绍:认真搞好组织发动引导农民劳务致富乡劳务输出典型经验介绍:认真搞好组织发动引导农民劳务致富XX乡XX村是一个人多地少的村,全村人口2365人,耕地12072亩,人均耕地仅5亩。种地的微薄收入就一般家庭而言,勉强维持温饱,没有余钱,更谈不上能致富了。对此,村党支部一班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怎么办。支部书记XX通过外出考察,反复琢磨,认准了劳务经济这条来钱道。他组织召开了两委班子会议,认真研究组织群众外出务工的措施和对策。当初班子成员也有很多顾虑,一是担心村里搭钱,二是怕挣钱拿不回来,最终落个费力不讨好的结果。针对这些认识问题,孟支书思前想后,村里这几年也有点积累,在劳务输出上帮农民一把,搭点钱也是值得的,而且只要把工作做到家,不会挣不到钱的。大家统一思想达成共识之后,党支部一班人开始一心一意的抓起劳务输出工作来。通过村党支部的宣传、集中组织输出、中介输出、基地吸纳、组织企业对接输出、“双带”输出等办法,2005年全村转移劳动力599人,占劳动力总数58.7%,占富余劳动力的97.8%。全年劳务收入300万元,拉动全村人均增收1268元。使一些农户通过劳务输出走上了致富的道路。观念转变天地宽,这个道理讲起来容易,但具体落实到农民身上就很难(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了。个别村民宁可在家种地守业,也不愿意外出受苦遭罪去创业,尤其是那些贫困户,本来就穷的要命,但就是不认“人挪活,树挪死”这个理儿,一谈外出务工,总是认为“小子出去就惹事,姑娘出去就学坏”,钱挣不回来不算,整不好人工还得搭进去。针对这些阻碍劳动力转移的落后思想,村党支部每天用广播反复宣传劳务输出的重大意义,跟群众讲谁外出打工挣钱了,有啥活适合什么样的人干,引导村民想出去、真出去。同时,班子成员分头深入到农户家中,坐在炕头上与村民唠家常,用算第1页共3页帐对比的方法,引导广大群众转变思想观念,主动走出去,到外面去闯、去尝试。“只要想出去干活,请到村里来”,这是党支部对群众做出的承诺。为了进一步树立党支部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保证输出渠道的畅通,村里千方百计的为群众寻找条件好,钱把握的用工单位。X支书带头利用亲朋好友的关系,广泛搜集劳务信息,而且对确定的项目,都要亲自去考察一番,感觉妥当了,再送农民出去。比如:去年村委会主任XX通过亲属牵线搭桥,与山东龙口隆基集团建立了联系,支部书记XX到该企业实地考察、谈判,定下来后他亲自把人送到目的地,一次性输出38人,每人每月工资1600-1700元,供吃供住,村里还为这38人拿了路费、体检费总计17000多元。同时,为了树立三合村输出人员的信誉,巩固基地,确保稳定输出,还在选好人、选把握人上作文章。共产党员XX在温洲鞋业务工多年,每年带出的本村群众都保持在40人左右,被乡村誉为信任劳务大使,深受群众的欢迎和支部的信赖。另外村党支部经过多方努力,还与XX市苗必壮有限公司建立了稳定的劳务输出关系。全村每年在苗必壮公司工作的人员有20多人,他们工作兢兢业业,得到了公司领导的认可,树立了XX村人的良好信誉,打造了XX的劳务输出品牌。村两委班子成员还积极走出去,千方百计抓劳务信息,联系劳务市场,建设劳务基地。通过努力,目前已在温洲、大连、哈市、沈阳、山东龙口等地建立了稳定的劳务基地10个,为全村劳动力的规模输出和持续输出奠定了基础。为了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村党支部还经常邀请县劳转办、县职业技术学校、农委、司法等部门到三合村讲课,对农民进行劳动技能、维权和法律知识培训。而且县、乡的各种专业技术和技能培训,村里都免费出车拉群众去参加。每批外出务工人员临行前,还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进行务工知识、城市生活常识等的引导,实行先培训后上岗,提高了外出打工人员素质,赢得了市场。在解决外出劳务人员的后顾之忧上,村里还专门出台了三优先、五保障的倾斜政策,即:土地优先帮助流转,户口优先帮助迁移,身份证优先帮助办理,保证劳务人员土地经营权不变,保证土地转包收入归劳务人员所有,第2页共3页保证“一免两补”政策兑现到位,保证劳务人员家庭财产和留守人员生命安全,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