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6近代中国人民的进一步觉醒与探索——中日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前第9讲从中日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课后达标检测(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2016·浙江金丽衢十二校高三联考)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引起了中国社会的重大变化。为挽救民族危机,各种政治力量进行了努力和探索。下列表述符合史实的是()A.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口号B.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C.台湾人民“鸣锣罢市”,发布檄文“绝不拱手让台”D.洋务派提出“自强”“求富”口号解析:选C。依据所学知识,《马关条约》的签订是在1895年;兴中会是1894年成立的。故A项不符合史实。B、D项均提出于甲午战争前,故排除,C项反映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正确。2.(2016·广东惠州模拟)一场甲午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稍后的中国,循序渐进的洋务新政就此终止。自1895年算起,至1915年袁世凯“帝制自为”,在二十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诸如法国差不多两百年的历史。这种剧烈的变化反映了()A.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B.甲午战败引发中国人的政治激进C.近代中国社会变革速度超过西方D.革命成为社会变革唯一的主旋律解析:选B。材料反映了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没有涉及洋务运动的破产问题,A项错误;“一场甲午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自1895年算起……在二十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诸如法国差不多两百年的历史”说明甲午战败引发中国人的政治激进,B项正确;近代中国社会变革速度超过西方和革命成为社会变革唯一的主旋律说法不符合史实,故C、D项错误。3.(2016·成都模拟)有人对中国近代某一卖国条约的危害作了形象描述:荷枪实弹的强盗不仅蛮横的拆除了我们家的大门,而且耀武扬威的开进我们的院子,旁若无人的站在我们家的甬路两侧。甚至还颐指气使地闯进我们的堂屋,用枪指着我们的脑袋。这一条约是()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运用。《辛丑条约》规定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与材料“荷枪实弹的强盗不仅蛮横的拆除了我们家的大门,而且耀武扬威的开进我们的院子”相吻合;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与材料“旁若无人的站在我们家的甬路两侧”相吻合;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成为洋人朝廷,与材料“甚至还颐指气使地闯进我们的堂屋,用枪指着我们的脑袋”相吻合。故选D项。4.有学者认为:“在近代中国,没有哪一个事件能像义和团运动那样,包含着如此多的相反的信息、相反的价值和互相冲突的目标,‘价值’与‘理性’、善与恶在这里是如此的纠结,其界限是如此的模糊。”此观点认为义和团运动()A.混淆了进步与落后的界限B.道德上的肯定是其主要方面C.历史真相不明,难以评价D.体现了文明冲突的复杂性解析:选D。本题考查的是学生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相反的信息、相反的价值和互相冲突的目标,‘价值’与‘理性’、善与恶在这里是如此的纠结”等关键信息表明该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体现了文明冲突的复杂多样。所以答案选D。5.(2016·江苏宿迁三校调研)“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转折点”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解析:选D。1901年,清政府与英、法、美、日等11国签订《辛丑条约》,规定: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这“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答案选D。6.1912年2月11日,《神州日报》发表了《但闻人语响》的漫画(如图),描绘了有人听见从遥远的紫禁城传出了“逊位”的声音。对此画解读正确的是()A.民众要求建立中华民国的愿望B.民众对袁世凯贪恋皇权的厌恶C.报刊舆论对政局发展起决定作用D.革命党人对结束封建帝制的期盼解析:选D。本题考查解读漫画的能力。解答类似题目,首先需要结合题干信息观察漫画,“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