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过关检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孟子·告子》曰:“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奖赏),庆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贪官)在位,则有让(责罚)。”这说明()A.中央集权已经确立B.周王权威至高无上C.奖赏诸侯以地为据D.考察监督维护分封2.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A.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关系结合强化王权B.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加强对地方的统治C.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巩固奴隶主专政D.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维护贵族等级特权3.中国古代历史上皇帝册立过“皇太子”“皇太孙”“皇太叔”“皇太弟”等皇位继承人,但没有册立过“皇太女”。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大一统观念B.宗法观念C.皇权至上观念D.中央集权观念4.(2016·赣州模拟)“秦始皇……从根本上改变了间接统治的传统,采用官僚制度,建立起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材料中的“改变”是指()A.推行郡县制度B.强化丞相的权力C.创立皇帝制度D.实行郡国并行制5.《史记》记载:“(始皇三十二年)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秦始皇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方便水利建设B.发展小农经济C.强化中央集权D.遏制诸侯势力6.史学家张岂之认为,在中国古代,一个新的封建王朝的建设,“必然要体现自己的新”,但“也离不开别人的旧”。以下史实最能体现材料中观点的是()A.秦朝确立郡县制B.隋朝创立科举制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D.明朝废除丞相制7.“唐代科举从形式上看和过去的孝廉、秀才有继承关系,只是当门阀盛行时被举为秀才孝廉的人必定出于世族,而唐代并无此限制。”材料旨在说明唐代科举制()A.继承了选官方式B.促进了经学发展C.扩大了举荐范围D.淡化了门第出身8.从此“军机成为最大的枢密,参与军机的谋臣成为重臣,渐渐与文官之首(丞相)分位”。由此可知()A.秦朝置三公成功地分割了相权B.宋代有效地分割了丞相的军权C.唐代三省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D.清代军机处进一步加强了皇权9.《历代名臣奏议》记载(元代)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据此可知,元朝行省()A.军国重事,无不领之B.辖区广阔但权力不大C.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10.中国古代皇帝与丞相的关系可以用拔河来形容。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在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下列彻底打破了这一规则的皇帝是()A.秦始皇B.唐太宗C.宋太祖D.明太祖11.下列内容为中国古代某行政机关的职权特点。据此推断该行政机关()(1)形成时期长,而且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2)与皇权矛盾重重,又始终屈服在皇权的重压下(3)与六部经常互争雄长,矛盾重重(4)受制于司礼监太监,矛盾深刻A.唐朝尚书省B.元朝中书省C.明朝内阁D.清朝军机处12.梁章钜《枢垣记略·规制》:“凡京外王大臣有奉特旨到军机处恭听谕旨、恭读朱笔及阅看各处奏折者,方得在军机堂帘内拱立,事毕即出。其余部院内外大小官员不得擅入。其帘前窗下,均不许闲人窥视。满汉章京之值房亦如之。”这一材料旨在强调军机处()A.极具机密性B.参与军政决策C.办事效率高D.办理军政要务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李治安《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材料二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分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