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第四单元第12课人教实验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第四单元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二.重点与难点:1.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和伟大历史意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2.难点:“两个凡是”方针的错误所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本课概述:介绍了“文革”结束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新时期的基本内容和特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一目“伟大的战略决策”,首先概要介绍了1978年在思想理论界展开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背景、目的、内容和意义,随后重点叙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重要决策。第二目“改革开放的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还作出了实现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全会明确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以及对外开放和决定调整国民经济,加快农业的发展。这两目的内容共同体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的实现,重点应该放在经济体制的改革上,让学生明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讲清经济体制的演变过程。(一)“伟大的战略决策”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背景: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然而,当时的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华国锋),却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而这实际上是不从根本上否定文革)。于是,这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2)目的: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3)性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4)结果: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5)意义: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邓小平对这场讨论的评论来评价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都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议,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2.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北京)(1)中央工作会议:在全会召开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其核心是解放思想,这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2)全会的重大决策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高度评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肯定它对促进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解放、端正思想路线的积极作用和影响。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正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指出唯心主义的“凡是论”是维护过去“左”倾错误的思想武器,必须彻底抛弃。第二,全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全会公报重申了毛泽东1957年作出的中国“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的正确论断,这就恢复和发展用心爱心专心了中共八大的政治路线。第三,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改革开放的提出”1.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与难点)(1)我国经济体制的演变过程:第一,新中国成立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制度;第二,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建立了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的国民经济管理体系;第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次讲清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在“一五计划”期间形成的计划经济体制,随着历史的发展,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经济体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如原有的体制普遍存在着政企不分,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