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1952年,各种所有制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分别是:国营经济占19.1%,合作社经济占1.5%,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占0.7%,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占6.9%,个体经济占71.8%。据此可知中国当时()A.小农经济依然占主导B.社会主义改造已开始C.仍是新民主主义社会D.国营经济居领导地位解析:结合材料中时间信息“1952年”可知A项错误,1952年土地改革已经完成;B项错误,社会主义改造是1953年开始的;当时个体和私人经济比重占主导,D项错误,故选C项。答案:C2.我国“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民用工业企业中分别有50个部署在东北地区,32个部署在中部地区;国防工业企业中的大部分部署在了中、西部地区。国家调整工业布局的主要目的在于()A.充分利用原有工业基础B.推动经济均衡发展C.打破西方对华经济封锁D.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解析:可用排除法解题,中西部基础不佳,排除A项;劳动力资源的教育水平中西部不突出,可排除D项;西方对华封锁与企业布局联系不大,可排除C项。答案:B3.1956年12月,毛泽东提出:现在我国的自由市场,基本性质仍是资本主义的……上海地下工厂同合营企业也是对立物。因为社会需要,就发展起来。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可以开私营企业,定个协议,十年,二十年不没收……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材料中“地下工厂”应该是()A.中外合资企业B.手工业个体户和手工工厂C.国营企业D.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把握住题干时间1956年12月,而这一时期我国三大改造已经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而从“地下工厂同合营企业也是对立物”可以看出“地下工厂”属于生产资料私有的手工业个体户和手工工厂。答案:B4.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开展了()A.土地改革运动B.农业合作化运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D.“大跃进”运动解析:从材料中发现三个信息,一是这个政策是在农业方面,二是要把农民分散的经营集中起来,三是通过这一政策为工业提供原料,答案必须同时满足这三个要求。四个选项都是农业方面的,土地改革运动农民分得土地,农民的生产依然是分散的小农经济,所以A项不合题意。农业合作化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公有,集体劳动,同时三大改造都是为工业化服务,所以B项符合题意。人民公社化运动,是集体劳动,把分散的农业集中,但是人民公社化实施的目的是向共产主义过渡,不符合为工业化提供原料的要求,所以C项不合题意。“大跃进”运动在农业方面主要是农业浮夸风,虚报农作物产量,不符合材料中的三个要求,所以D项不合题意。答案:B5.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明确将中国共产党八大作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八大()A.客观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形势与主要矛盾的变化B.实现了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变C.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D.全面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解析:中国共产党八大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以后,开始探索中国经济建设的会议,八大正确分析当时中国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与落后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故A项正确;“实现了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变”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故B项错误;“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中共十三大,故C项错误;八大属于经济探索会议,与革命经验总结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6.1955年,我国政府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要解决社会主义的经济任务,就不仅要发展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而且要把包括农业在内的国民经济转移到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来,把包括多种经济成分的国民经济改变成为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这表明当时的中国()A.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经济中的“左”倾错误已经抬头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已基本建立D.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解析:材料“要解决社会主义的经济任务,就不仅要发展以重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