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一中2011—2012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3.第I卷共55小题,每小题1分,共55分。第Ⅱ卷共3题,共45分。第Ⅰ卷(共5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5小题,每小题1分,共55分。1、“宗,尊祖庙也”,意思是说,宗法的“宗”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A.以宗教信仰为纽带B.以血缘家族为纽带C.以活动地域为纽带D.以土地财产为纽带2、中国人以祖先的封地、封国为姓氏的,在汉字中占有很大比重。这与下列哪一政治制度密切相关?A.禅让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3、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这一制度形成于A.秦朝B.汉朝C.唐朝D.元朝4、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基于此种认识,秦朝采取的地方行政制度是A.分封制B.郡县制C.三省六部制D.行省制5、“中国式建筑是凝固的思想意识形态,……太和殿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个高约2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生起,犹如须弥座托着的太和殿的缩影。”这体现的政治思想是A.民贵君轻B.以法治国C.皇权至上D.天人感应6、我国古代人才选拔的标准从注重门第出身向注重真才实学的转变是古代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实现这一转变的标志是A.察举制度的实行B.九品中正制的创立C.科举制度的创立D.八股取士制度的创立7、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所呈现出的特点是A.皇权逐渐削弱B.相权逐渐加强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逐渐缓和D.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逐渐加强8、中国古代某地发生洪灾,内阁大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送工郡、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情境最有可能出现于A.秦朝B.汉朝C.唐朝D.明朝9、“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是指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抗日战争10、梁启超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梁启超所述“割台湾、偿二百兆”出自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11、“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导致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得出此结论的历史事件是A.洋务运动B.辛亥革命C.维新变法运动D.义和团运动12、“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此童谣反映了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A.得到了海外华侨的大力援助B.进行了正面战场的抵抗C.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D.实行了全民族抗战13、太平天国的下列举措中,最能体现时代发展潮流的是A.建立政权与清廷对峙B.颁布《天朝田亩制度》C.发动北伐和西征D.颁行《资政新篇》14、“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上述歌词反映了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这次巨变是指A.国民革命运动B.辛亥革命C.抗战胜利D.新中国成立15、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是A.《民法大全》B.《权利法案》C.《资政新篇》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6、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在于A.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C.取得反帝斗争的彻底胜利D.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17、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三千多名学生到天安门前集会,举行游行示威。他们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要求惩办卖国贼。这场运动的性质是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B.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C.资产阶级改良运动D.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18、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