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课时作业39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辽宁铁岭调研)学者李喜所认为,该书是鸦片战争之后五十年间中国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域外史地著述,书中的设想既体现了对西方列强的抵御与抗争,也包含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肯定与仿效。该书最有可能的是(B)A.《四洲志》B.《海国图志》C.《资政新篇》D.《变法通议》解析:“该书是鸦片战争之后五十年间中国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域外史地著述”表明该书是《海国图志》,故选B项;《四洲志》成书于鸦片战争前,排除A项;《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不是史地著述,排除C项;《变法通议》是梁启超的著作,不是史地著述,排除D项。2.(2020·甘青宁联考)洋务派引用中国传统典籍来证明西学之天文算学、化学、重学、气学等均源于中学,认为这些科技不过“泰西智士从而推衍其绪”“而精理名言,奇技淫巧本不能出中国载籍之外”。洋务派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A)A.减轻学习西方的阻力B.推翻“中体西用”学说C.全面学习西方文明D.坚持文明优越理论解析:据材料把西学的源头说成是中学,即“西学中源”说,其目的在于减少顽固派反对学习西方的阻力,故选A项;洋务派倡行“中体西用”学说,即在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排除B项;洋务派只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不学西方制度和思想文化,排除C项;洋务派坚持文明优越理论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D项。3.(2020·河南平顶山一模)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君民不隔不如夷”之说,他提出的重儒官、复乡职、公选举以及复陈诗等论,都立足于“通上下之情起见”,体现了西方的公举和公论的某些色彩。该主张(B)A.属于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思想B.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体用的藩篱C.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D.明确提出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解析:冯桂芬主张“通上下之情”和学习西方以实现“君民不隔(统治者与人民要有沟通互动)”,可以看出冯桂芬的思想涉及了西方某些政治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体用的藩篱,故选B项;这一时期冯桂芬的思想仍属于洋务思想,排除A项;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思想为戊戌变法提供理论基础,排除C项;冯桂芬的主张只是有西方的“民权”色彩,没有明确提出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排除D项。4.(2020·山东泰安一模)“他”提出了“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新命题,强调“民主并非西方之体,而是用,自由才是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实质所在”,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人”。材料中的“他”(C)A.编撰《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B.著《孔子改制考》,宣扬托古改制C.介绍进化论思想,倡导救亡图存D.宣传民主科学思想,培养新青年解析: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人”的是严复,他介绍进化论思想,故选C项;编撰《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的是魏源,排除A项;著《孔子改制考》,宣扬托古改制的是康有为,排除B项;宣传民主科学思想,培养新青年的是陈独秀,排除D项。5.(2020·辽宁凌源一模)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四书中明确提出要“设议院”,使“政皆出于一堂”,“事皆本于众议”,“可行者,酌用;不可行者,置之”。据此可知,康有为主张的君主立宪制(B)A.直接照搬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B.没有摆脱君主专制思想的羁绊C.体现了当时中国民众的斗争需求D.为后来民主共和思想奠定基础解析:依据材料,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四书中明确提出要“设议院”,使“政皆出于一堂”,“事皆本于众议”,“可行者,酌用;不可行者,置之”,由可行的采用,不可行的可不予理睬,可知康有为的君主立宪仍然强调君主的权威,所以应该是没有摆脱君主专制思想的羁绊,故选B项;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国王统而不治,国家的权力中心在议会,而康有为仍然强调君主权威,所以不是直接照搬英国的君主立宪,排除A项;康有为主张的君主立宪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而非中国人民的斗争需求,排除C项;康有为维新思想主张在保留君主的前提下进行渐进的改良,而民主共和思想主张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所以康有为主张的君主立宪不能为民主共和思想奠定基础,排除D项。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