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近现代中国文化发展历程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广西桂林一模)据统计,从1840年到1861年止,至少出现了22种有关世界史地方面的著作。如姚莹的《康輶纪行》反映了当时中国的边疆和世界形势;夏燮的《中西纪事》分析西方殖民扩张史,提出中国已被纳入世界局势变化的轨道中。这()A.直接引发了中国近代化运动B.揭露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C.推动国人重新审视世界格局D.反映国人对西学的迫切要求解析:选C材料说明鸦片战争后二十年间中国至少出现了22种有关世界史地方面的著作,如姚莹的《康輶纪行》和夏燮的《中西纪事》均反映了当时世界形势,这会推动国人重新审视世界格局,故选C项;新思潮萌发推动国人开眼看世界,冲击了传统天朝上国观念,但这种思想的理性化不能直接推动近代化运动,排除A项;材料中的历史地理方面的著作仅对当时世界形势进行介绍,未认识到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且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战后,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新思潮的萌发是部分先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表现,但当时国人仍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因而新思想不能反映广大国人的要求,排除D项。2.(2019·广东湛江调研测试)1862年,曾国藩提出了“泰西以商战二字立国”的观点。1885年中法战争之后,张之洞又强调“以工商立国”“以兵战为用”。这体现了当时()A.政府立国政策的转变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商本思想的逐渐形成D.近代社会转型的艰难解析:选C由“泰西以商战二字立国”“以工商立国”“以兵战为用”可知主要指思想的转变,而不是政策的转变,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商战思想,而不是强调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B项错误;由“泰西以商战二字立国”“以工商立国”“以兵战为用”可知洋务派从商战到重视商业发展思想的演变,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思想的转变,而不是强调近代社会转型,故D项错误。3.(2019·辽宁凌源一模)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四书中明确提出要“设议院”,使“政皆出于一堂”“事皆本于众议”“可行者,酌用;不可行者,置之”。据此可知,康有为主张的君主立宪制()A.直接照搬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B.没有摆脱君主专制思想的羁绊C.体现了当时中国民众的斗争需求D.为后来民主共和思想奠定基础解析:选B依据材料“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四书中明确提出要‘设议院’,使‘政皆出于一堂’‘事皆本于众议’‘可行者,酌用;不可行者,置之’”,可知康有为的君主立宪仍然强调君主的权威,所以应该是没有摆脱君主专制思想的羁绊,故选B项;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国王统而不治,国家的权力中心在议会,而康有为仍然强调君主权威,所以不是直接照搬英国的君主立宪,排除A项;康有为主张的君主立宪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而非中国人民的斗争需求,排除C项;康有为维新思想主张在保留君主的前提下进行渐进的改良,而民主共和思想主张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所以康有为主张的君主立宪不能为民主共和思想奠定基础,排除D项。4.(2019·吉林期末)据记载,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所创办的《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等宣传变法思想的报刊,起初在京师多是赠予阅读,不久士大夫争相阅读其后“报刊盛行”。这反映出维新人士()A.已开始尝试现代营销策略B.致力于打破政府的报刊管制C.注重营造变法的社会氛围D.重视提高国民群体文化素质解析:选C由“创办的《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等宣传变法思想的报刊,起初在京师多是赠予阅读,不久士大夫争相阅读,其后‘报刊盛行’”可知维新人士比较注重营造变法的社会氛围,故选C项;通过创办报纸宣传维新思想并不能说明他们开始尝试现代营销策略,而且营销主要是通过广告等对产品进行介绍和推荐,但维新派的报纸主要是开阔大家的眼界,让更多人认识新的思想,营造较好的社会氛围,排除A项;B项题中并未涉及,排除B项;维新派创办的报纸主要是宣传维新思想,并不能说明重视提高国民群体文化素质,排除D项。5.(2019·安徽“江淮十校”联考)李大钊在《青春中华之创造》一文中号召青年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取由来之历史,一举而摧焚之,取从前之文明,一举而沦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