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7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一、选择题1.康熙帝力排众议,大胆启用郑氏降将施琅收复台湾,这体现了他()A.志向远大唯才是举B.超人的军事才能C.勤于政务励精图治D.超人的胆略和见识2“.康熙帝统一台湾后,国家初设郡县,管辖不过百余里,距今为四十年,而开垦流移之”众,延袤二千里,糖谷之利甲天下这说明()①台湾府的设置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②大陆移民是清朝开发台湾的重要力量③清朝时台湾主要出产粮食和食糖④国家统一是台湾发展繁荣的保证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3“”.康熙帝在《中秋日闻海上捷音》中写道: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他的这首诗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相关()A.雅克萨之战的胜利B.清军平定三藩之乱C.郑成功收复台湾D.清军进入台湾4.中俄《尼布楚条约》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中俄双方统一停战,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A.所有边界问题B.东部边界问题C.北部边界问题D.西部边界问题5.康熙帝在位时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的版图,他采取的措施和政策有()①统一台湾②打败沙俄侵略军③加强民族团结④平定三藩之乱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康熙不论对传统文化还是西学,不论对中国人还是对外国传教士,都没有偏见。他的这种对待各种文化、不同种族的平等心态,来自于其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和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阎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材料二康熙对孔孟程朱的迷恋与提倡几乎超过任何汉人皇帝,实在基于对儒家思想……中消极面的偏爱,并由此造成了清代窒息改革的沉闷政治局面。汤若望、南怀仁的天文历算虽然精确,却只用来为宫廷迷信活动服务;白晋、雷孝思、杜德美等人花费三十多年测绘出了《皇舆全览图》,全国印刷业、测绘业却未趁此而改进;南怀仁造出的西洋火炮虽受到康熙夸奖,却既未推广,也未引起对军火工业的重视;科学著……作翻译过来了,而府州县学仍在以八股取士。——郭长庚《应当重新评价康熙帝》材料三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讲述了康熙皇帝微服私访的系列故事。该剧的系列故事,情节曲折迷离、惊心动魄,人物丰富生动,戏剧结构明快,风格诙谐得当,每一小部还有大量当红艺人加盟,因此一播出便得到观众的喜爱。请回答:(1)材料一、二在康熙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据材料概括指出这种不同。(2)材料三反映的现象可不可以作为研究康熙的主要依据?为什么?对这种历史题材的作品,你有怎样的认识?7.阅读下列材料:(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即1683年)……十二月初一日,施琅往福建省会议台湾弃留。众“…………以留恐无益,弃虞有害,各议不一。施琅遂决意主留。题疏曰: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一切日用之需,无所不有。此曾为红毛聚处,……无时不在涎贪,亦乘隙以图。若以此既得数千里之膏腴复付依泊,必合党伙,窃窥边场,迫近门庭,此乃种祸。后来,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虞。至时复师远征,两涉…………”大洋,波涛不测,恐未易再建成效。断乎不可弃。圣祖览琅疏,下部议。议:“”……“台湾古为盛天府、万年州、天兴州。今改为台湾府,辖三县。议上,奉旨:依”议。遂收入版图,设置学官教化,永为海外文物富饶之邦矣。——江日升《台湾外纪》卷10请回答:(1)“”台湾弃留之争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2)“”施琅决意主留的理由有哪些?(3)清朝最高统治者对施琅的意见持什么态度?(4)应怎样评价施琅的政策建议和清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决策?答案1.D2.D3.D4.B5.D6.(1)材料一认为康熙具有民主、平等精神和科学态度。材料二认为康熙未能顺应世界潮流,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最佳时机。(2)不可以。原因:文艺作品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带有作者的主观意图。认识:历史题材的作品在涉及具体人物、事件时,要尊重史实。7.(1)争论发生在清军占领台湾后。(2)施琅的理由是:台湾位置重要;物产丰富,红毛(荷兰殖民者)对台湾早有野心,如台湾落入红毛之手,后果不堪设想。(3)赞赏施琅的意见,并接受了他的建议。(4)施琅的建议表现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战略眼光。清朝的决策,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维护了祖国领土完整,都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