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承智班历史周练试题(5.7)一、选择题1.陈锋、张建民主编的《中国经济史纲要》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下列现象与“第一次商业革命”相对应的是A.开始形成民间集市——草市B.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C.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D.出现按地域结成的大商帮2.下列为晋至宋南北方户口变化统计表(单位:万户),从中可以看出时间地区晋太康元年(280年)唐天宝元年(742年)宋元丰三年(1080年)北方149493459南方65257830①南北方人口持续增长②人口总体成增长态势③南方人口增长率超北方④北方人口总数超过南方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③3.读下表《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时期地区西汉(公元2年)唐朝(752年)南宋(121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42.832.353.2江淮地区15.223.445.6西南地区3.97.19.2通过对该表的分析,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是①人口数量总体上呈增长趋势②江淮地区人口变动幅度一直是最大的③黄河中下游地区始终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④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呈现南移趋势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4.我国古代的对外贸易经历了从陆路贸易到海陆贸易的变化。陆路、海路贸易同时繁荣是在A.东汉时期B.隋朝时期C.唐朝时期D.北宋时期5.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地区民众身着华丽服饰,歌舞艺人生活优越堪比皇后,家仆与官人同行无法区分,这反映了A.经济繁荣改变社会风气B.国人社会地位趋于平等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改变D.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6.明清时期手工作坊主赚钱后多买田置地,18世纪的英国商人在经商致富后第一件要做的事也是在乡村购买田地或与土地贵族联姻。导致这种现象的共同原因是A.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B.农业经营方式落后C.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土地贵族掌握政权7.新航路的开辟,不仅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也对欧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此出现了不同的别称,如“黄金的漏斗”、“大型商业公司创立者”、“新航路的受害者”等,三者对应的分别是A.西班牙、荷兰、意大利B.葡萄牙、英国、美国C.英国、意大利、德意志D.意大利、法国、荷兰8.“工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中世纪规章条例”。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的这一观点重在A.肯定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合理性B.强调蒸汽机对工业革命的重要意义C.分析重商主义思想对中世纪规则的突破D.强调工业革命对自由主义的促进作用9.17世纪,荷兰政府对进口货物收取相当低的关税,而且实行完全的自由贸易,其安特卫普港口更成为欧洲商人和商品的集散中心。据此可知,当时荷兰A.积极开拓海外市场B.垄断了西方海外贸易C.重视发展工业经济D.成为欧洲的贸易中心10.1624年英国制订《垄断法》,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给发明专利予以肯定。有学者指出,英国若无1624年的《垄断法》,那么“18世纪纺织工业中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那些发明就未必有可能出现”。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专利制度推动了技术创新B.政府利用法律保护个人的权益C.垄断法利于资本主义发展D.垄断法推动垄断资本主义产生11.下图,“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的模式之一,对这一模式认识不正确的是A.该模式的思想基础是“西方中心论”B.该模式把中国的现代化看成被动过程C.该模式忽视中华文明独立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自发秩序D.该模式认为中国可自发突破传统藩篱发展到近代社会12.1876年,世博会在费城举行,清政府第一次以官方身份组团参加世博会。但清政府的态度并不积极,称之为“炫奇会”“赛奇会”。这反映出A.天朝上国,盲目自大观念一定程度存在B.对新生事物不愿接受,盲目排外C.民族工业落后,无颜面对西方工业强国D.列强侵华,无暇顾及国家形象13.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本具有天生的特殊的世界主义性质”,“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挖掉了占老民族工业的基础,建立了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