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2016·课标全国I卷·T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朝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据《康有为全集》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3分)【解题指南】本题考查清代的人口问题。解答关键: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解析】第(1)题第一问,由“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高产作物不断推广”,可知清代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第二问,由“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各地民变此起彼伏”,可知清朝人口膨胀的影响。第(2)题第一问,材料二康有为认为“早谋移徙”,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严复则主张“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可以吸收劳动力;民国时期有人主张“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第二问,一分为二地分析,康有为的主张在缓解人口压力的同时可能会加剧环境问题;严复的主张可行但当时中国发展实业的条件还不具备;节制生育的做法有效,但忽视人口的红利。总之,三者都有可取之处,也存在不足。答案:(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办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2.(2016·北京文综·T17)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图一和图二分别是1911年10月和11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这两则广告的变化折射出()①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②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③商人利用时局变化及时调整营销策略④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题指南】本题考查我国近代社会生活——近代广告。解答关键:正确认识图片信息和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影响。【解析】选C。两则广告出现在武昌起义前后。从宣传的“人造自来血”功效变化分析,由救治贫血的良药变成了推动专制向共和过渡的工具,明显地受到了武昌起义胜利的影响,故③正确;④符合辛亥革命后的发展趋势,也正确;做广告的是商人,故①说法错误;材料中商人做广告目的是宣传商品,非投身政治变革,故②错误。故C正确。3.(2016·江苏单科·T10)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解题指南】本题考查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