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35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淄博高三摸底)“他们认为感情比理性更可靠,以感情指导艺术和生活,厌弃物质生活而追求精神崇高,把自然看成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东西,把人性的充分发展和发挥作为生活的最高目标。”下列文学作品符合此风格的是()A.《巴黎圣母院》B.《安娜·卡列尼娜》C.《百年孤独》D.《母亲》解析:据材料中“认为感情比理性更可靠,以感情指导艺术和生活”“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东西”等信息可判断描述的是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而据所学可知《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的代表性作品,故A项正确;《安娜·卡列尼娜》是现实主义的代表性作品,《百年孤独》是现代主义中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性作品,《母亲》是苏联文学的代表性作品,均不符合材料的内容,故B、C、D项均排除。答案:A2.(2018·莱芜高三联考)雨果认为其作品《悲惨世界》是一面镜子,“镜子说出了真理,所以被人憎恨,可是这样并不能阻止镜子是有用的”。巴尔扎克也说他的作品是反映现实生活的镜子。由此可见,二者的作品()A.创作方法有同一性B.取材来源十分广泛C.真实反映社会现实D.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解析:据材料“雨果认为其作品《悲惨世界》是一面镜子,镜子说出了真理……巴尔扎克也说他的作品是反映现实生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雨果《悲惨世界》属于浪漫主义,巴尔扎克作品属于现实主义,两者创作方法不同,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取材来源十分广泛的问题,故B项错误;“真实反映社会现实”属于现实主义作品,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雨果和巴尔扎克的作品一定程度上都反映社会现实,有异曲同工之妙,故D项正确。故选D。答案:D3.(2018·沧州高三摸底)法国的蒲鲁东(1809~1865年)在《艺术的社会使命》一书中,最早提出“现实主义是批判的”论断,但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这一论断主要是()A.资本主义社会道德观变化的结果B.亚非民族解放运动不断发展的结果C.两次工业革命及殖民扩张的结果D.资本主义制度弊端不断暴露的结果解析:现实主义兴起的背景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不断暴露,由此产生批判现实的文学作品,故D正确;A中道德观不符合题意;B与资本主义矛盾没有直接关系;C与材料批判意思不符。答案:D4.(2018·南充高三模拟)恩格斯称赞某作家写出了贵族阶级的没落和资产阶级的上升发展,提供了社会各个领域无比丰富的生动细节和形象化的历史材料。该作家属于的文学流派是()A.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C.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解析:材料“贵族阶级的没落和资产阶级的上升”形象化说明是对现实的批判,属于现实主义,故C项正确;古典主义注重理性,故A项错误;浪漫主义充满幻想和想象,故B项错误;现代主义突出对现实的扭曲和反思,故D项错误。答案:C5.(2018·威海高三统考)20世纪中期有作家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把“普通人头脑中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钢刀刻下来的”、“内心真实”按着顺序记录下来。这种主张()A.描绘了作家对浪漫主义的追寻B.揭示了现代主义文学的某些特征C.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精神D.反映了文学多元化格局下的融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20世纪中期”“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钢刀刻下来的”“内心真实”反映的是20世纪中期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特征,故B项正确;A项是18世纪;C项是19世纪;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答案:B6.(2018·大同高三模拟)十九世纪,英国哥特式风格的建筑风行一时。那种高耸入云的尖塔形式,成为唤起想象力与神秘感的适当背景,被建筑师赋予了新的时代气息。这里“新的时代气息”属于()A.浪漫主义B.古典主义C.印象主义D.现代主义解析:浪漫主义写作讲究“幻想”“想象”,材料中“成为唤起想象力与神秘感的适当背景”符合浪漫主义特征,故A项正确;B项特点是注重理性;C项主要运用“光”和“色”的作用;D项主要是反传统,注重夸张的效果。答案:A7.(2018·阳江高三模拟)下图是19世纪俄国画家列宾的作品,被烈日炙烤得焦黄的河岸上,一队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纤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