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内容摘要:创新意识的激发,创新思维的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中最具活力的课题。事实上,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种激发潜在的能力,尤其是进入初中的学生,他们大都喜欢“异想天开”、“想入非非”,关键是教师能否把握时机,激发学生这种潜能。本文试就在现实生活中相关的物理问题的处理来说明对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词:创新教育、思维、能力培养物理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既是学生学好本课程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敏捷度、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一环。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调研,在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可以通过以下的渠道来进行。一、通过设问调动学生主动思维的积极性。国内外许多教育家都说过,“创造性思维是自疑问开始的”。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起于思——而思源于疑。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有针对性地提出具有思考性、开放性、趣味性的问题,对学生产生强烈的诱惑力,激发学生对知识强烈的追求欲;创设愉快轻松的课堂教学情境,巧设疑难,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思维进入高度受激状态,学生的智慧和灵感往往随之而产生。对于各层次的学生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引导,比如:对初中学生学习物理,可以举生活中的事例:鱼为什么能在水中畅游(简略介绍浮力),为什么雷雨天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简要介绍光及声音的传播速度)。通过创设,师生互动、合作学习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各种疑问和设想,引起积极的思维和讨论;激励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去解决问题。如在讲“密度”一节时,可以针对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出“钢重还是木头重?”“上楼时,你愿意带一块钢还是带一块木头?”等开放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和答案可以引起学生的争议和共鸣。在学生的争论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讨论得出多种结论,为密度概念的引入铺平道路。在师生互动、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得到了开拓,发散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创新教育一个基本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方向去进行思考,多方面寻找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发散思维的习惯,促进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二、激发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好奇心,是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起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重要手段。在物理教学中能否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探究知识的兴趣,是物理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初中物理课本许多章节的开头设计了新奇的故事、有趣的实验、幽默的漫画等,也就是为了用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每一章后的“小实验”、“小制作”等,很具激励性,教师要运用好这些材料,启发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为了让学生区别压力与重力,教师可以提出:“你能否用10牛顿的水产生20牛顿的压力?能否只产生5牛顿的压力?”这类有趣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出合理的独到的见解。在思维训练过程中针对学生思维单一、缺乏灵活性,可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题型。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多方位去分析问题,不仅能诱发学生去探索思考,还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就感。只要教师能够充分应用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好奇心,物理教学就能取得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就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三、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能力的高低,往往直接关系到一个学生的思维品质。观察力好的学生,其思维的广度与敏捷度往往就较高;而观察力较差的学生,则往往思维的品质相对较差。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的重要前提。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实验,以培养学生在观察中思考问题的能力。研究物理问题的根本方法是观察和实验,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如何创造条件进行实验,如何做到有目的地观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