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上篇总论第一章导言第二章中医儿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第三章辨证论治概要第一节诊法概要第二节治法概要下篇中医儿科常见疾病第一章肺系疾病第一节感冒第二节咳嗽第三节肺炎喘嗽第四节哮喘第二章脾系疾病第一节厌食第二节积滞第三节泄泻第三章心肝系疾病第一节病毒性心肌炎第二节多发性抽动症第四章肾系疾病第一节急性肾小球肾炎第二节肾病综合征第三节遗尿第五章其他疾病第一节紫癜第二节汗证第三节胎黄附录一:儿科常用方剂附录二、儿科常用中成药中医儿科学分册上篇总论第一章导言一、中医儿科学定义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研究从胎儿至青少年时期的生长发育、预防保健和疾病防治的一门临床医学。二、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可划分为主要四个阶段。(一)、中医儿科学的孕育与萌芽(远古~南北朝)追溯中医儿科学起源远在战国时期,约四百多年前已有小儿医,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这是我国历史上对儿科医生的最早记载。随着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在中医著作中就开始有了关于中医儿科内容的记载,如《素问·通评虚实论》中说:“乳子病热,脉弦小者何如?歧伯曰:手足温者生,寒者死。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何如?歧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者生,急者死”。《汉书艺文志》中有《妇人婴儿方》十九卷;长沙出土的西汉墓中《五十二病方》帛书中有“婴儿病痉”、“婴儿瘛”的记载,这些记载均为中医儿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积累阶段。(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朝~宋朝)隋唐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中医学有了明显的发展,中医儿科也现雏形:唐代的医制,太医署内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少小科(即儿科)学制五年,考试合格者为儿科医生。唐代儿科专科医学教育的开展,为促进儿科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医儿科学在宋代已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随着专门儿科医家和儿科著作的不断出现,理论体系开始形成。北宋钱乙,字仲阳,他的学术建树由其弟子阎季忠所著《小儿药证直诀》三卷传世。书中记载了小儿生理、病理、诊法、治法特点,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首重望诊,尤其提出“面上证”、“目上证”、小儿特有的指纹望诊法;创立了以五脏为纲的辨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辨证纲领,成为中医儿科学中最主要的辨证方法;区分五脏的寒热虚实,创制泻白散、泻黄散、导赤散、泻青丸、六味地黄丸等五脏补泻的方剂,创134方,许多方剂至今仍为临床医师所用。书中对儿科的四大证(痧、痘、惊、疳)有较详细的认识,提出“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的著名论点。钱乙为中医儿科学体系的形成做出了突出贡献,被后世誉为儿科之圣。北宋年间,天花与麻疹流行,我国第一部痘疹专著是董汲撰写的《小儿斑疹备急方论》,书中善用寒凉法治疗痘疹。而陈文中著《小儿痘疹方论》、《小儿病源方论》首创以附、桂、丁香等燥热温补之剂治疗痘疹阴盛阳虚而出迟或倒塌者,每获奇效,不仅对痘疹治疗有创见,对小儿杂病的诊治及小儿保育亦有独到见解。书中提出的“养子十诀”倡导小儿要“头凉”、“脚暖”等观点,其学术思想对儿科学术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陈文中的温补与钱乙、董汲的寒凉两种学术思想的争鸣促进了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元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金元、明清时期,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名医辈出,儿科专著不断刊行。对疾病认识更加深入,药物剂型更丰富。如元代曾世荣著《活幼新书》,书中对惊风抽搐一证的辨证与治疗有独特精确之处,对小儿致病的原因、病理、治疗原则,编成七言歌括四句,以便初学者容易理解。明代名医万全著有《育婴家秘》、《幼科发挥》、《片玉心书》等。书中提出小儿肺脾肾不足,心肝有余的五脏特点,对后世探讨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此外,万氏首先将推拿手法用于儿科,丰富了儿科治疗方法。预防医学方面薛铠、薛已父子著《保婴撮要》20卷,书中提出新生儿破伤风的病因是断脐不洁感染所致,发明了烧灼法断脐以预防。中医儿科学在痘疹的防治上积累了丰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