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专练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苏建立的同盟关系在战后破裂,其主要原因是()A.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B.反法西斯斗争取得胜利C.雅尔塔会议没有协调美苏关系D.美苏争霸必然导致双方对立答案A2.沃尔特·拉费伯尔在《美国、俄国的冷战》一书中写道,杜鲁门“进入白宫仅24小时,这位新总统就自信满满地告知国务卿,‘我们必须针锋相对地对付俄国人’”。此后,美国最先采取的对付苏联的措施是()A.出台杜鲁门主义B.实施马歇尔计划C.建立北约D.发动朝鲜战争答案A解析1947年3月,美国首次公开发表反苏、反共的国情咨文,即杜鲁门主义,故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是扶持西欧的措施,故B项错误;1949年北约成立,故C项错误;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故D项错误。3.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在华五十年》中写道:“美国的强大及其在自由与安全事业中的领导地位,使它成了自由国家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领袖。”20世纪50年代,体现美国充当这一“领袖”的史实是()A.提出杜鲁门主义B.实行马歇尔计划C.北约与华约的对峙D.第二次柏林危机答案C解析1955年华约建立,与1949年建立的北约对峙,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故C项正确。杜鲁门主义是1947年提出的,马歇尔计划是1948年开始实施的,第二次柏林危机主要发生在1961年,故A、B、D三项均排除。4.美苏冷战期间,处于两大集团之外的部分国家成了美苏竞争的“中间地带”。下列国家中,属于“中间地带”的是()A.印度尼西亚B.民主德国C.英国D.澳大利亚答案A5.在冷战时期,美国、苏联之间爆发了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使人类从未如此接近一场核战争。这一危机指()A.修筑柏林墙B.阿富汗战争的爆发C.古巴导弹危机D.美国发动越南战争答案C解析由材料“使人类从未如此接近一场核战争”可以判断此危机为古巴导弹危机。修筑柏林墙并未发展到接近核战争的边缘,故A项错误;B、D两项不是美苏之间的直接对抗,故C项正确。6.1964年6月,美国《时代》杂志指出“从北约到联合国,从拉丁美洲到红色中国,几乎在世界政治中的每一个问题或地区上,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策不一致的态度。”这反映了()A.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丧失B.法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C.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同盟解体D.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答案D解析据材料“1964年6月”,结合所学可知美国仍旧是世界霸主,故A项错误;“法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北约”是美国与欧洲同盟的机构,据材料“从北约到联合国”可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同盟并未解体,故C项错误;据材料“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策不一致的态度”并结合所学,可知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故D项正确。7.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A.使美苏冷战格局基本结束B.加速了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分裂C.推动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D.是中国多边外交取得的重大成果答案C解析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的召开是第三世界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的标志之一,其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故C项正确。美苏冷战格局结束的标志是1991年的苏联解体,故A项错误;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是第三世界力量发展壮大的表现,与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发展无关,故B项错误;D项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状况,与题意无关,排除。8.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提出并着手实施“战略防御计划”,企图拖垮苏联。1985年以后,美苏关系逐渐走向缓和,其前提是苏联()A.实现与中国关系正常化B.试图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C.对美国不断退让和妥协D.政治改革过于激进和西化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苏联经济滑坡,深陷阿富汗战争的泥潭,美苏的攻守之势又发生了变化,苏联对美国不断退让和妥协,使得美苏关系逐渐走向缓和,故C项正确。9.《失败的帝国: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冷战的和平而迅速的终结,让戈尔巴乔夫在国际关系史上获得了一席之地,而□□□□则使他(戈尔巴乔夫)成为俄罗斯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其中□□□□应为()A.华约解散B.苏联解体C.东欧剧变D.经济改革答案B解析苏联解体使戈尔巴乔夫成为了俄罗斯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故B项正确。10.当今世界,一方面出现朝韩对话和东西德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