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我们自身的实践研究尤素敏南通市通识培训讲座提纲教育研究就像一条母亲河,滋养着有心沉浸于基中感受研究幸福、领悟教育教学真谛的老师们。通过研究,我们境界得以提升,理念得以升华,实践智慧得以丰满,老师的生命样态更加靓丽,幼儿的发展得以优化而快速。可因为时间精力的有限,理论水平的限制,一线教师的研究应面向自身。第一板块:为什么要做研究?1.什么是研究?《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研究”的解释是“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例1:这里介绍成都师范大学陈大伟教授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2004年秋,成都教育学院的办公地点从一个校区搬往另外一个校区。陈教授第一次到新校区食堂吃饭的时候,发现餐桌两边的8张凳子被铁器固定在桌下,于是我把食物放在桌上,准备把凳子搬出来放下。我采用的方法是用脚踩连接凳子的横杆。“啪”铁器支撑杆与地面发出巨大撞击声,食堂中同事、学生的目光全部集中过来,陈教授闹了个大红脸。而且强烈的撞击使桌子上饭菜的汤水也溅了出来。第二次进食堂时,陈教授吸取了教训,用拉支撑凳子面的竖杆,这次没有了声响,但需要两手参与,而且因为大家平时很少接触支撑杆,支撑杆上的灰尘很厚,把两只手都弄得很脏。这时,陈教授开始观察其他有经验的同事是怎么做的。发现他们直接抓住凳子面往外拉。想一想有什么好处呢?第一用手控制着,没有了声响;第二是用一只手就解决了问题;第三是凳子面经常有人坐,很干净,不会把手弄得很脏。从那以后,陈教授也开始用这种方式搬凳子。这里有观察,有行动,有思考,有改进,有对行动和行动效果之间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也有自己的尝试和改进。因此,可以说,这就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研究。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研究总是指向某个问题,问题是研究的动因。在这个故事中,陈教授遇到了如何移动放在餐桌下的凳子的问题,也就是遇到了麻烦,需要解决,于是才有了研究。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就是研究。在这个故事中:用脚踩连接凳子的横杆结果是什么呢?发出响声。用手拉支撑杆的结果又是什么呢?把双手弄脏。最后陈教授通过观察,从同事身上发现了相对较好的方法,就是直接拉凳子的面子。而平时,只要说到“教学研究、教育科研、课题”等这类词语,我们的老师就自然而然产生一种排斥情绪,认为自己又不是什么理论工作者,只要能把书教好,把孩子管好,就行了,研究是专家们的事情,离我们的保教工作十分遥远。而,事实上研究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一线教师要开展的正是扎根于保教工作实际、幼儿园实际、幼儿实际的“草根式”研究。2.研究具有改变的力量(三方面)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说,科研之道,在于心灵,以其成果影响自己,也在影响别人,影响着学生。首先,研究最根本的是能改变自己。研究使我们的内心不断地充实与丰富,也就是研究能让人自我更新,享受职业的幸福感。教师的生存方式是重复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批一批地送走一届又届孩子。周而复始,重复生存。这种职业特点所决定的生活方式,让我们更加熟悉、更加熟练,在成熟中不断发展自己。但重复生存又是不够的,比如野兔冬天出来寻找食物非常小心,一定要找到自己走路留下的脚印,沿着脚印行走,一见脚印消失,马上退回。但猎人更有智慧,在野兔脚印下面安下陷阱,再复原,野兔出来沿着脚印前进,不知道前面自己脚印下已经有了陷阱,会被拖住。野兔的失败,就在于它过于相信自己,走原始脚印。作为,教师需要经验,需要更多的经验,但有些经验却是危险的。面对经验我们更需要反思。例2:由小班发放操作练习本引发思考-到几种不同作业袋的形成。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每天都是新的就应该研究,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享受到职业的幸福。研究自己是为了更新自己,超越自己,追求理想的人和生活。其次,研究能改进工作,能促进孩子的发展。大家知道时间具有不可逆性,生命也具有不可逆性。在幼儿园里,在我们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里随着时间流逝的是孩子的生命。因此,对于生命活动,我们不能不敬畏,不能不小心。我们必须通过研究探索出最佳的教育策略,来促进孩子的发展。例3:关于操作材料的提供:一班:老师认真地将操作卡里的圆形、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