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与教育作者:张橦来源:《中国教师》2015年第16期主持专家;郑新蓉教授教育即生活,读书即品读教育、品读生活。多年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郑新蓉教授主持读书会,涉猎教育社会学、教育人类学、民族教育、性别教育等领域。本期读书会主要介绍美国最大权威民间调查机构皮尤研究中心互联网与美国生活项目主任李•雷尼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社会学教授巴里•威尔曼编写的《超越孤独:移动互联时代的生存之道》和全球著名新经济学家、商业策略大师唐•泰普斯科特所著的《数字化成长3.0版》。科学技术引领的数字时代浪潮正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速度席卷着整个世界。身处其中的个体,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新媒体、新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方方面面的革命性冲击。作为新媒体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正逐步取代电视、报纸和广播等传统媒体,在广大民众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正给整个人类带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颠覆性革命,人们的日常生活、交往和行为方式、学习和生活方式也在悄然无息地发生着静悄悄的革命。那么,新媒体和信息化技术究竟是如何影响并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美国最大权威民间调查机构皮尤研究中心互联网与美国生活项目主任李•雷尼(LeeRainie)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社会学教授巴里•威尔曼(BarryWellman)编写的《超越孤独:移动互联时代的生存之道》与全球著名新经济学家、商业策略大师唐•泰普斯科特所著的《数字化成长3.0版》,为我们展示出“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与教育,可以较好地帮助我们认识互联网社会的生活环境。一、作品与内容介绍《超越孤独:移动互联时代的生存之道》一书主要围绕“网络化的个人主义”而展开。网络化的个人主义是一种对社会关系结构的全新理解,是指社会交往单元由群体变成嵌入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个体,或者说是社会交往单元由群体变成负载着多元的、交叉的社会关系网络的个体。每个人运行着一个分离的、独特的和个人化的关系网络,而且能在多个子网络中根据自身需求快速转换。本书通过大量的案例和数据,丰富地展现出以下内容:网络化的社交关系、网络化的家庭关系、网络化的工作方式、网络化的创作与网络化的信息传播。它也首次提出互联网领域“三重革命”这一最新概念—社交网络革命、互联网革命和移动革命它们正在人们身边发生,并逐步改变着人际关系、家庭和工作等各个方面的游戏规则。在整个社会转型的革命浪潮中,孩子—我们的下一代,是不可被忽视的特殊群体。作为数字原住民的青少年群体,网络已成为他们必不可少的生活环境。研究者、家长和教师似乎已感受到这股新媒体的巨大冲击力量,而这股力量究竟为我们带来怎样的影响?唐•泰普斯科特在研究11000多个年轻人后,著成《数字化成长3.0版》一书,充分呈现网络一代的魅力。他看到的不是一群注意力不持久、不会和人交往、被宠坏了的“对屏幕上瘾的年轻人”,而是一个个用革命性的新方法去思考、工作及社交的新鲜生命。作为经济全球化的第一代,N世代已经到来。他们有强烈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通常会在学校、单位或是社区中参加公益活动。他们看重速度和自由,开始着手改变现代生活中的每种制度。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消费,无论事关政治、教育抑或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他们都在用“促成”文化代替着“控制”文化。他们崇尚自由和选择权,追求个性化,喜欢交谈,讨厌说教,天生就善于协作。他们会仔细监督大家和各种组织,坚持做正直的人,就算是上班或上学,他们也想过得更有趣,速度是生活常态,创新是生活的一部分。这一研究结果令人鼓舞,给我们带来莫大的希望。二、主讲人评论1.今天:我们身处于一个怎样的变革时代个人只有通过置身于所处的时代之中,才能够理解他们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身的命运。—米尔斯主讲人:“现在,大家每天都看电视吗?每天都听广播吗?每天都看报纸吗?”同学:“不是!”主讲人:“大家每天都上网吗?每天都用手机吗?”同学:“是!”这个小调查简单快速地反映出今天学生的媒介接触情况。不知不觉中,我们身处的传媒环境已然发生巨大变化,有必要进行认真反思:今天,我们到底处于一个怎样的变革时代?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