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源远流长,有着光辉的历史,灿烂的成就。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收集诗歌305篇,按照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并灵活运用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初步形成了中国诗歌创作的民族传统,奠定了后世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诗经》中的篇章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那个时代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人民群众多种多样的思想感情,都得到了真实生动的反映。战国后期,在南方产生了具有楚文化特征的新体诗——楚辞。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运用这一形式创作了《九歌》和《九章》,他的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宏伟瑰丽的长篇抒情诗,并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诗经》和楚辞,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春秋战国时代,在百家争鸣的氛围中,产生了诸子散文,其中《论语》为语录体,《孟子》为对话体,《庄子》则擅长论辩,而且文学性最强。与之相辉映的,是或记事、或精选文档—2记言的历史散文,其中《左传》为编年体,《国语》和《战国策》为国别体。《战国策》的人物描写十分高明,言辞也铺张犀利,颇具文学价值。秦朝二世而亡,几无文学可言,李斯《谏逐客书》是仅存的散文名篇。西汉时期,适应大一统帝国的需要,辞赋应运而生,并给予魏晋抒情小赋和唐宋文赋以直接的影响。两汉文学中最有价值的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乐府民歌。乐府民歌着力反映现实生活,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与《诗经》一脉相承;它长于叙事铺陈,语言富于生活气息,句式以杂言和五言为主,推动了诗歌艺术的发展。在它的哺育下,汉代文人五言诗也走向成熟,到东汉后期出现了《古诗十九首》,被后人称为“五言之冠冕”。汉代散文成就最高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既开创了纪传体的史书新体例,又堪称传记文学的精品,它所塑造的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叙述事件和刻画人物的高超技巧,以及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都对后世散文创作起到了示范作用。精选文档—3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获得更加自觉发展的时代,诗歌、散文、辞赋、小说、骈文等文学样式都有显著收获。五言诗进入了大发展时期,以曹操、曹丕、曹植为核心,以王粲等“建安七子”为骨干的邺下文学集团,其诗歌体现了“慷慨以任气”的时代风格;继之而有阮籍、嵇康、左思等人,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优秀传统。陶渊明是东晋时超拔流俗的大诗人,他多写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风格自然冲淡,是中国山水田园诗之宗。其后,南朝的谢灵运和谢朓,是出色的山水诗人,鲍照擅以七言新体抒发愤世嫉俗之怀,由南入北的庾信则是六朝诗歌的集大成者。乐府民歌在这一时期又显光彩,南朝民歌明丽清婉,北朝民歌刚健亢爽,可谓各极其妙。骈文是这一时期的流行文体,形式束缚虽多,但一些书信和山水小品意境清新,文字优美,粲然可观。以晋干宝《搜神记》为代表的志怪小说,以南朝刘宋时刘义庆《世说新语》为代表的轶事小说,开了后世笔记小说的先声。唐朝是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高峰时期,各种精选文档—4文体的文学作品异彩纷呈,各种风格流派争奇斗艳。尤其是诗歌创作进入了黄金时期,被称为“一代之文学”,初、盛、中、晚各期名家辈出,如星驰云涌。“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和稍后的陈子昂,上承建安风骨,力扫齐梁余风,扩大了诗歌题材,在诗歌形式和表现手法方面进行了探索,为唐诗的繁荣开辟了康庄大道。在史称盛唐的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多写闲情逸致,格调高雅,意境幽美,人称“诗中有画”;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擅长描绘苍凉奇丽的边塞风光和艰苦卓绝的军旅生活,格调雄壮,意境阔大。李白和杜甫先后崛起,被称为中国诗歌史上雄视千古的“双子星座”。李白被尊称为“诗仙”,与杜甫被尊称为“诗圣”相对应。李白诗歌热情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表现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尖锐矛盾,感情奔放激烈,风格豪放飘逸;杜甫诗歌集中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把他的笔触伸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号称“诗精选文档—5史”,集中表现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内在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