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肿瘤影像学台州医院放射科曾春光肾脏的解剖•肾脏属于腹膜后脏器,位于脊柱两旁,在肾周脂肪组织对比下,显示为软组织密度影(CT值30-50Hu),外缘光滑锐利•肾的中部层面肾门内凹,肾静脉和动脉自肾门向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走行,静脉在前•肾周脂肪的前后方可见Gerota筋膜泌尿系统解剖图肾脏的解剖结构肾脏影像检查技术X线检查USG检查CT检查MRI检查肾脏肿瘤•一恶性肿瘤•1肾细胞癌•2肾盂癌•3肾母细胞瘤•4其它恶性肿瘤:淋巴瘤、转移瘤,各种肉瘤等。•二良性肿瘤•1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其它少见良性肿瘤:腺瘤,大嗜酸粒细胞瘤、多房囊性肾瘤、间质瘤等一肾细胞癌•1概述:肾癌起源于肾小管上皮,是肾实质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其发病率在泌尿系肿瘤中仅次于膀胱癌而占第二位,占成人肾恶性肿瘤的80~85%。好发于50~70岁,20岁以下者很少见,罕见于儿童。男性与女性的比例为2∶1。2病因学★肾癌的病因未明★相关因素:吸烟、肥胖、糖尿病、长期血液透析、长期服用解热镇痛药物、某些病毒感染等有关★相关职业:石油、皮革、石棉等产业工人患病率高★遗传因素:占肾癌总数的2~4%★下列疾病可合并肾癌(1)VonHippel-Lindau综合症病人中,40-50%发生肾癌。特点:年轻,有家族性,可多发并常合并肾囊肿。(2)获得性肾囊肿病:长期透析患者常有多发性囊肿形成,部分患者可发生肾癌,具有多发的特点。(3)成人型多囊肾和多房囊性肾瘤,发生在囊壁上乳头状增生的基础上。★近半数病人在诊断时无肉眼血尿,多为偶然发现病变。国内文献报告无症状肾癌占33%,国外约50%★肾脏表现:传统的“肾癌三联征”-血尿,疼痛,腰肋部肿块,仅占10%左右,且多已属晚期。★副瘤综合症:高血压、贫血、体重减轻、恶病质、发热、红细胞增多症、肝功能异常、高血症、高血糖、血沉增快、神经肌肉病变、淀粉样变性、溢乳症、凝血机制异常★转移表现:肾癌主要的转移部位是肺,骨,脑,肾上腺。3肾癌的临床表现4肾癌的病理分型传统分型新分型(1997年)肾透明细胞癌肾透明细胞癌(60%~85%)肾乳头状腺癌乳头状肾细胞癌(7%~14%)肾颗粒细胞癌肾嫌色细胞癌(4%~10%)肾肉瘤样癌肾集合管癌(1%~2%)肾未分化癌未分类肾细胞癌5肾癌的影像学诊断•影像学检查的主要目的:检出病变,肿瘤定性,分期。[X线]一、平片:肾轮廓局限性或广泛性增大,可见不规则斑点状。二、尿路造影(1)一个或多个肾盏颈部受压,伸长边缘不规则,或完全破坏消失。(2)广泛的肿瘤,有时肾盂肾盏无明显异常或仅见肾盏颈部伸长扭曲。(3)多数肾盏受压变形呈“蜘蛛腿样”。(4)肿瘤可侵犯肾盂、肾大盏,形成充盈缺损。三肾癌CT表现•(1)肾实质肿块:呈类圆形或分叶状,大的肿瘤明显突向肾外,肿块密度均一/不均一,可有钙化和液化坏死。•(2)增强扫描;动脉期多有明显不均一强化,实质期和延迟期由于周围肾实质强化而呈相对低密度的不均一肿块•(3)肿瘤外侵:肾包膜密度增高、消失和肾筋膜增厚•(4)血管受累:肾静脉和下腔静脉发生瘤栓时,管径增粗,内有充盈缺损或不在发生强化•(5)淋巴结转移:常位于肾血管及腹主动脉周围,呈多个类圆形软组织密度结节肾细胞癌分期(改良Robson分期)Ⅰ期:肿瘤限于肾被膜内Ⅱ期:肿瘤穿透肾被膜或浸润同侧肾上腺,但未侵及Gerota筋膜III期:浸润肾静脉或下腔静脉(IIIA),转移至局部淋巴结(IIIB)IIIA+IIIB=IIICⅣ期:侵犯周围肌肉及/远处转移,穿透Gerota筋膜,侵犯周围肌肉及/远处转移•准确的分期对临床的处理和估计病人的预后有着重要的价值,经过有效的治疗后,Ⅰ期病人5年生存率为95%,Ⅱ期为88%,Ⅲ期为59%,Ⅳ期为20%。肾癌钙化小肾癌(直径小于3cm)CT扫描右侧肾体积明显增大,外形不规则,上极可见一巨大不规则形占位,边界欠清,平扫(A)呈略低密度(↑),内有坏死及钙化,正常肾实质受压变薄,增强后(B、C、D)病灶不规则强化,中心坏死区无强化(C,↑)肾细胞癌囊性肾癌CT平扫(A)示左肾中下极一不规则低密度占位(↑),呈多囊状,突出肾实质外,增强扫描横断面(B)、MPR冠状面(C)及MIP冠状面(D)显示病灶内不均匀分隔状强化(↑),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