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疾病监测食源性疾病监测第二章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第十四条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进行监测。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实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等部门,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结合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制定、调整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第八条医疗机构发现其接收的病人属于食源性疾病病人、食物中毒病人,或者疑似食源性疾病病人、疑似食物中毒病人的,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有关疾病信息。《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食品安全法》食源性疾病: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监测:持续收集食源性疾病相关数据,包括病例、致病因子、风险食品等,并进行汇总、分析和报告的活动。•明确几个概念食物中毒:指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食源性疾病暴发:因摄入相同食物而出现2例或2例以上症状相似病例的食源性疾病事件。•根据《食品安全法》的定义,食源性疾病包括三个基本要素:传播载体——食物;致病因子——食品中的致病因素;临床特征——中毒性或感染性表现。•食源性疾病的三个要素•食源性疾病分类(1)细菌性最常见、最主要•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蜡样芽胞杆菌•大肠埃希菌(包括O157、O104)•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肠毒素•志贺氏菌(痢疾、菌痢)…..(2)化学性•有机磷农药•蔬菜、拌种粮食、杀虫剂或容器意外污染•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误食喂养过瘦肉精的猪肉•亚硝酸盐当做食盐误用,常发生在工地食堂•急性剧毒鼠药投毒、误用、意外污染•三聚氰胺…..(3)有毒动物河豚鱼中毒青皮红肉的鱼(组胺中毒)贝类毒素中毒(4)有毒植物菜豆类(皂素、血清凝集素)中毒新鲜黄花菜(秋水仙碱)中毒核仁(含氰甙类植物)中毒发芽土豆(龙葵素)中毒(5)真菌及毒素霉变甘蔗(3-硝基丙酸)中毒毒蕈中毒(毒蘑菇中毒)1、肝肾损害型2、神经精神型3、溶血毒型4、胃肠毒型赤霉病麦(镰刀菌毒素)中毒一、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所有参与食源性疾病诊疗的医疗机构•包括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儿童医院、妇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监测机构第一部分2018年食源性疾病监测信息填报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对象: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性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病例、异常病例,重点关注婴幼儿、中小学生、孕产妇等病例,由定型包装食品引起的病例,以及发生在餐饮服务单位的病例。第一部分2018年食源性疾病监测信息填报第一部分2018年食源性疾病监测信息填报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一、沙门氏菌病诊断要点•1流行病学特点•1.1发病季节: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夏、秋季节(5月~10月)高发。•1.2发病原因:经口食入沙门氏菌污染的食品。•1.3致病食品:主要为沙门氏菌污染的的畜肉类、禽肉、蛋类、奶类及其制品以及蔬菜水果等。1.4易感人群:普遍易感。临床表现2.1潜伏期:一般为6h~48h。偶尔长达4d•2.2症状及体征:胃肠型、败血症型•2.2.1胃肠炎型:最常见。•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发热等,急性腹泻以黄色或黄绿色水样便为主,有恶臭。重者可引起痉挛、脱水、休克甚至死亡,多见于老人、婴儿和体弱者。病程一般为3d~7d•2.2.2败血症型:多见于儿童、慢性疾病及免疫力低下者。症状严重,有高热、寒战、厌食和贫血等。可导致多种器官的炎症,如脑膜炎、骨髓炎、胆囊炎、心内膜炎等。二、大肠埃希氏菌病诊断要点•发病季节:本病多发生在3月~9月。•致病食品:主要为被大肠埃希氏菌污染的各类熟肉制品及冷荤食品,其次为蛋及蛋制品,乳酪等食品。•易感人群:老人及婴幼儿易感。主要症状•2.2.1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PEC):是(2周~18个月)婴儿腹泻的主要病原菌,成人少见。临床表现多为发热、呕吐、腹泻、粘液便(无血),20%左右的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