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罕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思考【摘要】笔者在深入了解分析景罕镇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对景罕镇近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关键词】农村经济;经济发展位于XX县区坝区腹地中心地段,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低热盘坝地区,地理位置为东经97°52′至97°53′北纬24°15′至24°16′,最高海拔为2038米,最低海拔948.5米,地形以平坝为主,山坝结合。气候受南亚大陆西南风季风的影响,属南亚热带季风高原气候,年平均气温18.9℃,年日照时数2334小时,年降雨量1544mm,全年无霜期340—350天,主导风向以南风和西南风为主,年均风速1.5米/秒。辖区雨量充沛,适合种植甘蔗、水稻、蚕桑、烟草、冬马铃薯等多种农作物。辖区内有一所州直热带植物甘蔗科研所,滇西南最大的日榨量为1.1万吨甘蔗的景罕糖厂。景罕镇国土面积有250.4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100306亩,其中,水田面积47764亩,旱地52542亩,人均耕地4.17亩。森林面积有15646公顷,植被覆盖率为45.9%,下设8个村委会100个自然村129个村小组,现有人口5780户,24032人,其中农业人口24032人,非农人口2678人。现有汉族10913人,少数民族人口22524人。因此,抓好景罕镇辖区农业发展是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基础性工作。为此,要始终不断加强对农业生产的领导,千方百计增加投入,积极认真抓好农业产业的发展,不断使景罕镇镇产业向着多元化、深层次的方向发展。1景罕镇辖区的农业农村经济现状20XX年,景罕镇党委、政府坚持以发展经济社会统揽全局,闯出了一条发展边疆民族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子。1.1产业扶持到村到户抓产业就是抓根本。自脱贫攻坚启动以来,累计投入产业扶持资金362.1万元,发放小额贷款8272.1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贴息413.605万元,用于支持贫困户发展种养殖业,共受益建档立卡贫困户1634户次,贫困群众产业扶持实现全覆盖。一是传统产业发挥了基础作用。瞄第1页共6页准传统产业的基础作用,结合实际大力发展和巩固主导产业,共发展甘蔗6.23万亩和烟草0.99万亩。发展肉牛养殖,建成12个肉牛标准化养殖小区,成立9个村级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产业发展奠定基础。二是新兴产业起到了带动作用。大力培育发展蚕桑产业,新发展0.32万亩桑园,种桑农户达516户,其中建档立卡户214户,种植面积达0.12万亩。1.2安居工程到村到户“愁吃愁穿能解决,愁住问题难解决”。把坚决啃下建档立卡贫困户民房建设这块硬骨头作为脱贫攻坚的着力点,不等不靠不观望,自我加压,迎难而上,以清除c、d级危房为目标、以贫困户为基础、以原址重建为原则,整合各块帮扶项目,开展农村安居房建设。自脱贫攻坚启动以来,共实施c、d级危房改造1320户(建档立卡户695户、非建档立卡户625户),累计投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民房建设资金2384.51万元,已脱贫767户贫困户房屋结构体系整体安全稳固,均达到a、b级标准。1.3教育扶贫到村到户自脱贫攻坚启动以来,投入教育补助资金18.745万元,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84人次,实现帮扶资金全覆盖。通过实施东西协作、“雨露”行动计划等教育扶贫项目,实现脱贫户中适龄青少年儿童教育帮扶全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无辍学情况发生。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5所,在校学生3086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83%,无辍学学生;初中毛入学率为109.3%,辍学率为1.7%;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9.4%。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后通过州、省、国务院教育督导委评估验收。1.4健康扶贫到村到户全面贯彻落实《XX省健康扶贫30条措施》,对建档立卡户实施精准帮扶。20XX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部分,县财政实行全额助缴,参合率达100%。严格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机制,乡镇住院医疗个人合规费用报销比例达到95%,家庭医生签约率达100%。村卫生室硬件设施、医疗器械、均已达到规定标准。1.5社会兜底保障到村到户聚焦特殊人群,开展城乡低保对象精准识别工作,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动态管理,经第2页共6页识别后共有农村低保对象710户1942人,其中建档立卡对象1259人(其中20人精准落实特困人员供养救助政策,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