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音乐之声》有感星期天观看完《音乐之声》之后,让我感受颇深的有两点:一是《音乐之声》的题材来自生活,却又将之升华从而使之高于生活,它以音乐抒发人类最淳朴的感情,以感情动人,整部音乐剧充满了诗性的美和浪漫,像一朵清新而独特的百合,散发出满室的清香。音乐是这部片子的灵魂,它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在音乐声中拉开帷幕,又在音乐声中圆满收场。音乐的旋律始终伴随着影片剧情的发展,不论是玛利亚的悠扬奔放,还是孩子们的活泼欢快,亦或是舰长的深沉优雅,都是发自一颗爱的心灵。音乐与歌声是情感的一种宣泄,人们欢乐的时候唱歌,痛苦的时候也唱歌。二是自由与爱,源自于自然,源自于心灵,是人类最久远、也是最永恒的追求。但专制与邪恶,总不愿意见到人类沐浴在自由与爱的光明中,不愿让人们自由地爱,恐惧人们热爱自由,总要千方百计将自由窒息,将爱毁灭。但自由与爱的伟大,正在于他们不惧任何压迫,不惧任何威胁,不惧任何邪恶。因为爱与自由源自心灵,源自自然,源自上帝赐与人类的无穷的力量,因此,爱与自由终将战胜专制、战胜邪恶、同时也战胜自己达到新的辉煌。有史以来,每一次专制对自由的压迫,每一次邪恶对爱的污辱,换来的都是自由的更高的境界,是爱的更美的表现。但是我们必须敢于面对专制与邪恶,必须敢于与专制与邪恶说不。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爱孩子,但却不能扼杀他们的灵性,不能强加给他们不能接受的思想。爱孩子,就要了解孩子,尊重孩子,张扬孩子的个性,放飞孩子的理想。第二篇:观音乐之声有感“雪绒花,雪绒花,清晨迎着我开放……雪绒花,雪绒花,为我的祖国祝福吧……”在影片《音乐之声》中传出这首歌曲时,我才理解这首歌曲所表达的炽热情感。周末我在网上回顾了这部经典,再一次被震撼了。第1页共8页故事发生在“二战”前夕德国合并奥地利的背景下,地点在奥地利萨尔斯堡——音乐神童莫扎特的故乡。年轻漂亮的修女玛利亚到退役的海军上校特拉普家中做家庭教师,她用一颗爱心循循诱导,和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教会孩子们许多歌曲的同时,也打动了那位不苟言笑的上校的心。在德国纳粹即将到来的时候,上校带着玛丽亚和七个孩子,利用一次音乐会的机会顺利逃脱了纳粹的追捕。他们翻越了美丽的阿尔卑斯山,来到中立国瑞士,远离了战争的阴影。音乐无疑是这部片子的灵魂。它不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对人物性格的塑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主题曲《音乐之声》开篇即由玛利亚演唱出来,随着镜头的推移,翠绿的草地,清澈的溪水,还有远处绵延的青山,高远的天空,仿佛把我们带入仙境一般。优美的景色中,活泼开朗的玛利亚那动听的歌声,回荡在山间,使观众不由自主地陶醉其中。《哆来咪》这首轻松快活,当孩子们演唱时,他们的快乐溢于言表,对生活的热爱全部释放开来。《晚安,再见》夹杂着淡淡的忧伤,通过这首歌,上校全家向自己的祖国告别。影片最令人动容的是《雪绒花》,这首看似简单的小民歌,却带给我无穷的震撼。只有在电影中听到它的时候,才真正感觉它的力量,那不仅是一种音乐本身的力量,更是一种爱国情感的力量。正如上校所说的那样,“这是一首爱之歌,我知道你们会分享此爱,我祈求你们永远不会让它逝去。”临别前的音乐会上,上校向祖国人民献上了这首“雪绒花”。当他还未唱完时便哽咽了,玛丽亚与孩子们上前,与他一同合唱,台下观众的爱国情怀也被激发了,顿时来了大合唱,现场的纳粹军官的脸色顿时大变。这就是影片对抗纳粹德国的最高情节。作为音乐之国的奥地利,尽管被德国吞并了,但音乐是不可被征服的。如今,影片中的音乐已成为无可争议的经典,《哆来咪》、《雪绒花》、《孤独的牧羊人》、《音乐之声》等歌曲,至今还不时飘荡到我们耳畔,而更让人动容的,是隐藏在这些音乐背后的那博大而深沉的爱,对子女的爱,对恋人的爱,对祖国第2页共8页的爱……爱无国度,音乐不被征服第三篇:观《音乐之声》有感观《音乐之声》有感镜头切入。山现,明净清新,曲折有度;歌起,音符跳跃,轻快动听;舞动,简单绰约,朴实动人;歌为舞起,舞因歌动,灿如云锦,绚烂如春花。这是电影《音乐之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