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资料a.科研经费使用盼管理制度改革20XX年1月,一篇有关“万亿科研经费去向何处”的文章受热议。虽然2月份科技部反驳了该文章说法不实,但万亿经费流向何处并未提及。与此同时,20XX年1月30日-2月2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孙宪忠研究员就20XX年两会拟提建议案《关于建立“科研友好型经费使用管理制度”的建议(征求意见稿)》在中国法学网公开征求意见和建议。《征求意见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今,20XX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近日,孙宪忠代表吸纳社会各界提供的意见,对建议案进行了重大修改,形成了《关于建立“科研友好型经费使用管理制度”的建议(第二次征求意见稿)》再次向公众征询意见,继续受到广泛关注。这份意见稿指出科研经费使用制度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据了解,目前中国每年万亿科研投入已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但是让中国众多科研人员吐槽的是:这些经费中有部分遭无效使用,而科研项目负责人因为无劳务费,而对科研项目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已影响到中国未来创新能力。科研经费使用盼管理制度改革有专家指部分科研经费无效使用、项目负责人没有劳务费、费用缺乏精细化管理,三大症结绑住科研人员手脚症结1部分科研经费无效使用症结3某省级科研院所承担了国家基金委、科技部等部委项目,一年科研经费数千万元,该单位科研人员李磊(化名)称,科研经费的使用是让大部分科研人员头痛的事。“经费划拨效率较低,比如今年1月立项的科研项目,10月财政才把经费拨下来。”李磊说,项目要等快一年才获得立项文件、下拨经费,而这笔钱又必须马上用完,年底科研人员第1页共7页大多在想着如何把钱用掉,而不是把这笔经费真正用在科研上,有些单位在用不完经费的情况下就拿去买设备。据其称,不少科研院所都有这种情况。20XX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包信和也提到了上述问题。“为了年底突击花掉经费,人文学科买电脑,理工科买设备。”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教授刘志彪告诉羊城晚报记者,新设备买回来,有些使用率很低,有些甚至弃之不用。遇到很多类似问题后,李磊单位想出的解决办法是。一个科研项目的经费全(院)单位用。“如果科研单位老老实实用,经费用不完的话,明年会被相关部门拉入黑名单,不能再申请经费,所以肯定得把钱花掉。”李磊说。科研人员科研时间本就不够,现在还要成天想着应付经费使用,“一周五天工作时间,有一两天却是用来报账”。“我们单位刚成立时,科研项目很多,有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等,由于经费报销麻烦,这两年钱太难用,太痛苦了。”李磊说,一些单位为此开始减少申请科研项目,更多是做企业的横向研究。尽管科研人员“各显神通”,还是有经费用不完的情况出现,某省科技系统一个重大专项,有几万经费实在花不掉,这笔钱便一直放在科研单位财务那里,既不能返还政府部门,科研人员也不敢用,经费就闲置在那。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陈和生发现,20XX年差不多有130亿元科研经费没花出去。另一方面,我国“十二五”规划中要推进的16个大型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最终好多项目连立项都没立上。万亿经费缺精细化管理“我们经费绝大部分都用在购买设备上,占总经费七成左右。”某大学光电工程研究所一位教授告诉记者。天津南开大学有机化学专业一名参与省级课题的研究生透露,经费中六成用于购买器材、材料。买设备成了科研费最大的去向,有时是“不管需不需要”。不少两院院士谈到科研经费去向时都会提到一句话:“我们每一个重大项目的实施,都是外国实验设备商的一次盛宴。”可是,科研中最需要钱的科研人员,却很少能得到报酬。第2页共7页“科研经费配置重设备不重人”,广东有科研人员告诉羊城晚报记者,比如科技部一个100万元的项目,项目负责人做三四年没有劳务费,只有三四万元的绩效费用,这点钱科研人员根本没法过活。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孙宪忠研究员在他的关于建立“科研友好型经费使用管理制度”的征求意见稿中提到,目前的经费管理制度仅仅许可劳务报酬一项列支项目预算总数的20%,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