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解析:宗法制将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世世代代由嫡长子传宗继统,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宗法制的继承原则不符。答案:C2.拜年是我国的春节习俗,通常在家族的祠堂中进行。拜年时,晚辈要给长辈行跪拜之礼,长辈端坐高堂,接受晚辈的祝福,拜年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一项制度,这一制度()A.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B.体现了血缘和政治之间的关系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D.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解析:材料中的制度指的是宗法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以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巩固国家统治,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答案:B3.《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授予他们()A.封号和耕牛B.土地和耕牛C.土地和人民D.人民和铁犁答案:C4.《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A.中央集权B.中正有序C.敬天法祖D.君权神授解析:这段文字的出处是《周礼》,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是在秦朝,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敬天法祖”的思想,排除C项;君权神授是汉代董仲舒的思想,D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王城的建设“九里见方”“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可知周代城市的建设体现了中正有序的特点,故选B项。答案:B5.中国古代社会有“出妇之道”:女儿出嫁后,娘家的户口、土地、生活用品一律清除;不能继承娘家财产;改姓氏;不在传统伦理的三族(父族、母族、妻族)中;若一个家族因罪连坐,嫁出去的姑娘也不必受牵连。导致上述现象的历史根源是()A.重男轻女的社会传统B.根深蒂固的宗法观念C.女性社会地位低下D.束缚人性的三纲五常解析:题干材料对中国古代嫁出去的女儿的身份和地位进行了分析,在世系排列上完全排斥女性成员的地位,女性在继承方面没有权力等,这是受到了古代宗法制的影响,故B项正确;A、C两项是对材料的描述,没有揭示其根源,故排除;材料中仅仅涉及妇女出嫁后不在三族中,没有强调三纲五常对妇女的束缚,故排除D项。答案:B6.柳宗元的《封建论》中载:“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由此可知秦朝()A.拆毁城郭,破坏各国都城B.打破各国原有管理体制,推行郡县制C.修建万里长城,加固边防D.打击各国贵族,加强中央集权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秦”“为之郡邑”“废侯卫”可以得出秦朝推行郡县制,故B项正确。“裂都会”是为了设立郡县,A项错误。C、D两项与题意无关。答案:B7.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解析:本题考查汉代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年幼的皇帝往往封外戚(即舅舅、外祖父)为列侯,用他们来辅政,以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这正说明了皇帝的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并未说明重用外戚是为了抑制相权,故A项可排除;B项“家天下”观念反对外戚干政,故排除;外戚不一定是刘氏同姓诸侯,故D项错误。答案:C8.某学者研究了古代中国政治从“三公九卿”发展到“三省六部”的历史,认为古代中国政治有了一定的“现代属性”。其主要依据是()A.部门有所精减、名称得到更改B.三省体制下,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C.皇室事务逐渐从政府部门剥离D.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提高行政效率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三公和三省六部制度都是针对国家事务进行管理,而三公九卿中有六卿专门处理皇室事务,皇室事务尚未从政府部门剥离,故C项正确;部门有所精减、名称得到更改只是表面现象,不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