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花市花(“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岁寒三友”)松、竹、梅香花香草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诗咏物诗。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咏物诗的概念以及咏物诗的特点。•(2)了解咏物诗鉴赏的一般方法,了解托物言志。•(3)能进行有关的鉴赏,并组织语言进行表述。•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咏物诗的学习,进入诗人的精神世界,了解•诗人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和哲理,接受精神的熏陶。咏物诗的特点:1、要实写物的形态、色泽等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2、神似。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3、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形似。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比喻、象征、对比、烘托、拟人、用典等等步骤:1、分析意象。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2、分析情感。挖掘物象内在品格和精神,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3、分析手法。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如何鉴赏咏物诗如何鉴赏咏物诗子规顾况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子规”意象: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哀怨、凄凉或思归诗人笔下的子规有何特点?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冤亡、积怨、啼血“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一联,俗中见奇,翻出新意,说说此句“新”在何处?此诗开始写杜宇化鸟,题材通俗,但这一联以反诘的语气发问,由鸟及人,写出了人世不平,表达了诗人愤世嫉俗之意,显得新奇感人,寓意深刻。景物特征啼血物象内在品质积冤、不平诗人经历,社会环境蒙冤屈死之人多、社会黑暗1、物: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2、“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3、鉴赏时注意: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把握事物的特点。诗人描绘了葡萄怎样的特点?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还很柔弱,未完全复苏。杂乱攀附,需要照顾。1、分析意象: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要想结出丰硕的果实。多加竹条,扩大修缮多扶持小结:希望种葡萄之人能对这株葡萄多加培育,让它结出丰硕果实。2、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写给好朋友张署的。诗人于贞元十九年十二月被贬阳山县,当时张署也被贬。元和元年二人遇赦同赴江陵待命。诗人在旅途中写下此诗与朋友共勉。言志:通过描绘,表达自己的心情。2、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写给好朋友张署的。诗人于贞元十九年十二月被贬阳山县,当时张署也被贬。元和元年二人遇赦同赴江陵待命。诗人在旅途中写下此诗与朋友共勉。言志:通过描绘葡萄生长状态和需要人多加呵护培育,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1、分析意象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由小而大,不为人注意,不甘埋没,具有强大生命力。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时人”目光短浅2、分析情感这首诗写小松幼时人们对其忽视和长大后人们对其称赞的不同态度,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低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目光短浅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暗含了诗人的身世之慨。3、分析手法此诗托物讽喻,借松写人,说理精当,寓意深长。赏牡丹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1、分析意象。芍药:艳丽、妩媚,但是格调不高。芙蕖:纯洁,但是寡情,孤芳自赏。——牡丹:国色天香,高贵富丽。2、分析情感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