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得道者多助,________________。寡助之至,________________。多助之至,________________。(《孟子•公孙丑下》)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考题1(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________________,四十而不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辛苦遭逢起一经,________________。山河破碎风飘絮,_______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考题1【解析】卷分值虽为5分,但默写的句子却是10句,考查的广度稍大,难度却不大。容易写错的字:“畔”“啄”“寥”“萍”。考题1【答案】(1)失道者寡助亲戚畔之天下顺之谁家新燕啄春泥浅草才能没马蹄(2)三十而立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干戈寥落四周星身世浮沉雨打萍考题1(1)子曰:“三人行,________________。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__________。”(《论语•述而》)(2)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________。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_________,晦明变化者,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考题2【解析】容易写错的字:“焉”“巅”“栈”“钩”“暝”。考题2【答案】(1)必有我师焉其不善者而改之(2)可以横绝峨眉巅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3)云归而岩穴暝山间之朝暮也我国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传世之作数不胜数,其中的名句名篇更是语言艺术的精华。作为一个高中学子,识记一些名句名篇,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看,“常见”篇目除了《教学大纲》规定的必背篇目外,还包括课外经常引用的名句名篇,也就是说,要适当延伸到课外。而“名句”,在实际考查中,对名句的确定却有不同的理解。简单说,只要《考试大纲》要求背诵的篇目,里面的所有句子都属于考查范围。1.记住生僻难写字。古诗文中有一些生僻难写的字,平时要勤于动笔,强化记忆。在考试中才能准确无误地写出来。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鹜”“茕”就是生僻字。2.区分同音异形字。读音相同但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字在古诗文中大量存在,这是命题者“设伏”的热点,平时复习时,要特别留意这些同音异义字,有意识地多做分析比较,做到既知其形,又知其义。3.区分异形同义字。意思相同而字形迥异的字在古诗文中也是屡见不鲜的,是考试得分的“盲点”之一,复习时也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如:“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烦”容易与音近字“繁”混淆。而且有些版本的教材就写成“繁”,我们不要受到干扰,而要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最新版本教材为准。4.区分形近异义字。形近字在古诗文中屡见不鲜,再加上读音又大多相近,对我们有更大的迷惑性和误导性,因此在答题时更应予以注意。5.留心通假字。在默写中不能把通假字写作本字。例子:比如《诗经》“匪我愆期,子无良媒”的“匪”不能写成“非”;《寡人之于国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的“涂”就不能写成“途”;《劝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中的“生”就不能写成“性”。6.留心语句顺序。有不少名句的语序即使颠倒,意思也不会发生改变,也正是这个原因,有些学生往往只观其大略,不求甚解,导致把语句的顺序写颠倒,白白丢掉了分数。例子:比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中“栏杆拍遍”就不能写成“拍遍栏杆”;《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凄凄惨惨戚戚”就不能写成“戚戚惨惨凄凄”。7.留意具体语境。名句名篇的背诵与默写,不应机械古板的死记硬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分析,进而品味识记一些关键词语,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比如《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第二句如果不联系“琵琶女本不愿意为人弹唱,是在千呼万唤后才出来”这样的语言环境,就会把“始”写成“使”。李商隐的《马嵬》“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如果不理解“十年为一纪”,“四纪”是“四十年”的话,把“四纪”写成“世纪”是完全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