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解决问题(三)》导学案设计张红霞内容来源:《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7课时主题:工程问题中的分数除法设计者:张红霞教材分析:“工程问题”是一类特殊的实际问题,使学生通过尝试、分析,找到本质的数量关系,进而解决问题。例题的呈现顺应学生的思维过程。“阅读与理解”部分,引导学生从题目中获取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之后,在学生利用解题时很自然地产生疑问:道路的总长未知,怎么办?接下来就在“分析与解答”部分,提出思考方向:如果道路总长是已知的,这个问题就转化为以前学过的旧问题了。那是否可以假设一个具体长度呢?这就是一个猜想、尝试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假设,可以把抽象问题具体化,使复杂的数量关系明显化或简单化。不同的学生假设的长度又不同,又体现了解决问题方法的开放性和多样化。本节课并不是要求学生解决形形色色的“工程问题”,而是要借此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用假设、验证等方法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让学生体会模型思想。学情分析: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分数除法应用题,但是对今天的用“设数法”来解决工程问题还是比较陌生的。目标确定的依据:《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有关本课的要求是:1、能解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习目标:1.能解决工程问题中的分数除法应用题。2、在具体情境中,可以把工程问题中的总工作量看成“1”,由两个或几个工作效率不同的对象所完成的工作量的和等于总工作量来找关系,其主要关系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3.通过不同的学生假设的长度不同,从而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开放性和多样化。4.经历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用假设、验证等方法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从中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体会模型思想。学习重难点:1、工程问题数量关系特征及解题方法。2、工作总量用单位“1”表示及工作效率所表示的含义。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讲练结合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评价任务:1、能说出工程问题中数量关系式。2、能用假设、验证等方法解决问题。3、能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学案自学预习课本42-43页,做学案。一、填空。1、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做工问题涉及到哪三种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它们的关系是:(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2、修一段600米长的公路,甲工程队单独做20天完成,由乙工程队单独做30天完成,两队合作多少天完成?二、例7.一条道路,如果我们一队单独修,12天能完成,如果我们二队单独修,18天才能完成。如果两队合修,多少天能完成?(一)阅读与理解1、知道了两个队单独修完需要的时间,要求的是()。2这条道路的长度不知道,可以()(二)分析与解答1、我假设这条道路长18千米。一队每天修多少千米:能根据课本相关知识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小结。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二队每天修多少千米:两队合修,每天修多少千米:两队合修,需要多少天:2、我假设这条道路长30千米。一队每天修多少千米:二队每天修多少千米:两队合修,每天修多少千米:两队合修,需要多少天:3、我假设这条道路的长度是1。一队每天修:二队每天修:两队合修,每天修:两队合修,需要多少天:(三)总结与归纳1、这三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出的结果(一样)。2、工程问题的特点是什么?(工作总量可用单位“1”来表示,工作效率用单位“1”的几分之一来表示。)(四)回顾与反思1、请选出其中一种方法进行检验。2、不管假设这条道路有多长,答案都是()(填相同或不相同)把道路长度假设成(),很简便。环节二小组交流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做法,比较后选出最简便的方法。积极参与讨论,认真倾听其他学生的发言,及时补充并纠错。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环节三班级展示一、填空。略二、例7(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