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基本功能摘要:在物理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可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之效果。本文对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基本功能进行了分析。关键词:物理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功能;分析一、创设问题情境的功能初中物理每节开始都有引入新课的事例,并提出了本节应解决的主要问题。我们若平铺直叙的引入,学生兴趣不会很大,而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则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机械运动》引入新课时,利用多媒体再现飞行员在空中抓子弹的动画,并闪现“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本领呢?什么情况下我们也能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的字样,学生学习兴趣就会很高,心理上会产生一种不弄清楚不罢休的状态,有意注意就会长期指向和集中于学习内容上。又如在《压力和压强》一节的教学中,压强是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压强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学生很茫然。在引入新课时,用多媒体展示在雪中艰难行走的步行者与滑雪者轻松前进的动画,学生定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新课引入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二、模拟实验情境的功能物理学科中有些知识是抽象的,所用的术语也很抽象,例如,“分子运动论”理论、“力”的概念、“磁场”的概念、电压的概念等过程都是抽象难懂的。信息技术的运用可帮助教师和学生解决这些重点、难点问题。比如,“分子运动论”,学生是看不到物质内部分子的运动的,因此难以理解,可用多媒体计算机模拟分子运动和碰撞的过程;气体的扩散现象比较快,学生也能理解,但对于课本中提到的“在量筒里装一半清水,水下面注入硫酸铜溶液”,所发生的扩散现象,需要几天后才能看到现象,至于固体的扩散那就需要更长的时间了。这时,如果运用信息技术,加上“特技”,就能把这两个实验的现象很快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该模拟实验能使学生很直观地知道其中的原理,而无需教师反复讲解三、展现宏观或微观的物理现象的功能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具体形象的成份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物理学科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许多物理知识不仅仅是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象涉及到一些宏观或微观的自然现象和高科技的现代物理知识,就不能用演示实验来展示。如果靠老师平铺直叙的讲述物理事实和现象,由于初中生的知识、经验有限,又常常带有主观性和片面性,容易固执已见,怀疑一切,他们对你讲的内容因为不明白,所以不相信,知识就难以掌握。此时若利用多媒体展示这些宏观或微观的现象,效果就可能大不一样。如在《光的直线传播》一节的教学中,有分析日食和月食成因的内容,你直接说这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学生疑惑,不能接受。但你若采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地球和月球的运动,学生能观察出当月球转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它就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线,地球上出现了阴影,就是日食。由于模拟了具体的形象,学生看得明白,自然知识就会牢记不忘了。四、对学生进行知识检测的功能对学生进行当堂检测是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信息技术正好可发挥其强大的交互性和多媒体对感官的刺激性,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的多方面、多兴奋中心的刺激,达到培养兴趣、增强记忆、加深理解的目的。但具体使用过程中,绝对不是课本习题的搬家或是利用了大容量的特点搞什么“题海战术”。而应采用适宜的声音、图像、图形、视频等模拟出较为真实的物理现象,并利用其交互性,展开教师与学生、正确与错误的对话和反应。如在《惯性现象》一节复习检测中,可设计一题:先切入飞机正确投掷救灾物质的动画,再闪现“飞机投掷救灾物质为什么要提前投掷?”的问题。让学生用本堂课所学知识来回答。对将惯性知识用于实际解释一些物理现象有困难的学生,可让他们再看飞机在目标上空投掷物质产生后果的动画。五、转换观察空间的功能初中物理研究的对象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原子、电子,借助信息技术我们可以把宏观的天体微观化,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模拟其运行过程;也可以将微观的原子、电子宏观化,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模拟其运动过程,从而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促进理解。例如,“人造卫星从地球的远地点向近地点运动时,其动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