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幽探古荆子垛孙宝惠 李有强荆子垛,又名京子垛、天台山,位于南召县乔端镇洞街村西南。与南召县板山坪镇和内乡县七里坪乡相搭界,主峰海拔 1561 米。荆子垛神奇的自然风光和古长城遗址,令人心驰神往。从洞街村黄土盖组大石墙沟沿溪而上,涉过“响水潭”,翻过“横连山”,峰回路转,曲折北行,大约十余里的山路,就可到达荆子垛的西寨门。登上荆子垛古城,别有一番景象呈现在眼前。这里的地势忽然变得开阔起来,山上浓林蔽日,古木参天,上百年的五角枫、山樱桃、白青冈、葫芦桑等珍贵树木竞相生长,苍劲挺拨,生机盎然。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落在地上,斑驳陆离,将不知名的野花映衬得更加精致美丽。如成人胳膊般粗的藤蔓,有的缠绕在大树的主干上,盘旋而上,有的攀援在数丈高的树枝上,如钢丝被高高吊起,藤缠树,树绕藤,相依相偎。荆子垛古长城由干垒石筑成,依山势而建,简单古朴,巍巍壮观,有的垒在山岭上,有的建在悬崖边,蜿蜒起伏,象一条长龙盘旋在山间,相连五座山峰,关城占地 50 多公顷。古城墙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每个城门都是以条形巨石构建门框和楼棚,大门内两侧的石块上各有一深一浅的小石窑,1能够横穿起门栓作用的圆木,一旦紧闭寨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西寨门建在两座巍峨的山峰之间,地势狭窄,是山寨西部的一个重要关隘。西寨门前,南、北各有一个天然形成的石柱,拔地而起,像哨兵一样守卫着山门。北侧的石柱,约有两丈高,挺拨直立于悬崖峭壁之上。底粗上细,顶尖象饱蘸墨汁的毛笔弯曲向北,如一支神笔与荆子垛主峰遥相呼应。南侧的石柱稍低且宽,上下一体,紧靠寨墙,隐藏在浓林密枝中。西寨门内向东北约百余米,是一块比较平坦的地方,有石庙一座,约 8 平方米,石庙前有石碑一筒,石碑的正反两面均刻有碑文。根据碑文推断,此碑是曾经的山寨主人恩科举人李心桂、李心培、李心永于光绪丁丑年所立,清同治年间,三兄弟携老幼在此“万象森列,天造地设,草木茂盛,诸神护佑”之地, 避难安居数十年,享受了一段桃花源般的生活,归家数十年后勒石纪念,万古千秋。西寨门内有几处古宅痕迹,在古宅附近,现存有一片完整的和两半片残缺的石磨,还有一个大石碾盘。东寨门与西寨门相对,所处地势稍为平缓,寨门口两个直立的条形巨石将城门衬托得更加高大、坚固、美观。东寨门内西南十几米远处有一个圆形石柱,石柱上下空心,这是立旗杆所用。东寨门左右城墙高而宽,长达 200 多米,城墙上建造有瞭望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