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语言文字规范化2011—2012 学年 蔡雪清 语言文字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语言文字社会应用的规范化程度是衡量国家物质文明的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如何发挥语文教学在普及普通话、用字规范化中的主渠道作用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两方面着手。 一、利用课堂教学落实规范化 1.规范说话,注重听、说。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是现代汉语的标准形式。普通话既是汉民族共同语,也是中华民族家庭的共同语。2000 年 10 月 31 日,颁布了由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由江泽民主席签发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语言文字的专门法律,明文规定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学校是普及普通话的最重要基地,而语文课堂是教授普通话的主渠道。我国语言文字大师周有光先生说,方言是“母亲语言”,民族共同语是“教师语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坚持使用普通话,而且要引导学生更新语言观念,以讲普通为责任,以讲普通话为光荣。由于高考、升学率等多方面原因,导致长期以来语文课重“读、写”轻“听、说”,极大地影响了普通话的推广。因此,教学中要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对于优美的诗歌、散文,教师可进行范读或采用教学磁带、光盘等,让学生在欣赏中体会普通话的语音美和节奏美。从而增强语感,激发学习祖国语言的热情。还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谈谈由此产生的联想,谈谈课文对社会、人生的指导意义等,以此来达到训练讲普通话、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2.规范用语,准确表意。 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规范用语,它包括准确地遣词造句、合理的使用成语和恰当地运用语法。 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是构成短语和句子的备用单位。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如何准确地遣词造句,从而准确地表情达意。可以从构词成分、词的感情色彩、词的语体色彩等多方面加以比较区别。如“鲁迅文章中有些_____的地方,读者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认真揣摩,才能理解”一句的横线处,到底选“隐晦”还是选“隐讳”呢?可从两个词的构词成分上作比较。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的“隐”字,分析时要重点区别两个不同的字。“晦”意为昏暗不明,“隐晦”指含意不明显;“讳”指避忌,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隐讳”意为因有所忌讳而隐瞒。根据句中“要认真揣摩,才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