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不同家庭教育因素和家庭环境,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当今来自社会的不良影响,对学生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主导文化产生了一种负面影响,不可避免地使一些学生产生了心理上的问题,如:自卑、厌学、缺乏同情心等,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心理疾病。这对我们的教育工作,对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将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必须剖析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创设有利的外界环境,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矫治,促使他们的心理活动向有益的方向转化。我在教育实践中遇到下面一个案例。学生基本情况有一位令人头疼的新转入学生小力,来自广州。凡是教过他的老师都会无可奈何地摇摇头:“这个学生软硬不吃,拿他没法子。”这个貌不惊人的男孩,开学初即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上课时常与同学小声讲话,作业经常不做,劳动时逃跑,教育处分毫不奏效。久而久之,老师们见了他绕道而行,都觉得他是无可救药。心理问题与根源有三方面:一是自尊自卑,矛盾交织经过观察,我发现小力比较内向,平时除了上课讲话,下课时倒不多说话——但谁触犯了他,脾气却很暴躁。通过询问其他学生,我才知道他的学习基础不太好,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却不见效,就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材料”,总觉得被人瞧不起,意志消沉。每次发到考卷后,便坐立不安,下课后,故意磨磨蹭蹭晚回家,平时与大家的接触也越来越少,渐渐把自己封闭了起来。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躲避其他同学,担心和他们接触而受到伤害。他用自尊营造可怜的保护层,躲藏在痛苦之中。二是逆反心理,容易偏激在小力的生活经历中,不是受到家长的责备、打骂,就是被老师批评、训斥,被同学挖苦、讽刺。因此,他往往很敏感,抱有很大的戒心和敌意,不信任别人,一点儿芝麻绿豆大的事儿也会引发一场轩然大波。教师对他进行教育,他不理不睬,一副你能奈我其何的模样。其结果往往是成绩越来越差,学习兴趣自然减弱。三是意志薄弱,不愿学习小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动脑筋,学习成绩退步,在学习中遭多次失败,就产生了厌学心理,认为功夫花了,没有用,不如不出力;犯了错误受到老师教育后,有时有悔改之意,想振作精神奋发向上,但是由于自制能力差,一遇到小小的挫折就有可能知难而退,坚持不了几天时间便又故态复萌了。长期如此,就自己放弃自己,听之任之了。矫治对策教师在工作中要充分重视对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