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1.巩固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2.积累重点文言词语,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3.理解君子、仁、义、礼、恕等核心概念。4.不同程度地感受《论语》的思想、艺术魅力。【教学重点】1.理解君子、仁、义、礼、恕等核心概念。【教学难点】1.不同程度地感受《论语》的思想、艺术魅力。【教学课时】3 课时【教学过程】一、文学常识孔子(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陬[zou]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一生富有政治理想,推行礼治德政,其学说核心为“仁”。为实现抱负,曾经仕鲁,并从五十五岁起周游列国,历经十四年,但终不见用,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从事教育。《论语》,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被称为“语”二、研习文本第一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注释]敏:勤勉。有道: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正:匡正自己。[译文]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解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安贫。就有道而正焉:乐道。第二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注释]八佾:古代乐舞的行列,一行八个人叫一佾。按照礼的规定,天子用八佾,即六十四人的舞蹈队伍;诸侯用六佾,即四十八人;大夫用四佾,三十二人。《八佾》第一章中的季氏是大夫。而:如果。如何:怎么样。[译文]孔子说:“做了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礼呢?做了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乐呢?”[解析]没有仁德的人,就不能按礼乐制度的规定行事,必然会做出破坏礼乐制度的事情。补充: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注释]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死去,都可以。”第四章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2[注释]喻:知晓,明白。[译文]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第五章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译文]孔子说:“看见贤人,便应该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第六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