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学课题 《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 、掌握《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 8 个虚词的用法 2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虚词“之”“而”“以”“因”“乃”用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授课时间 教 学 过 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教学补充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掌握“之”“而” “以”虚词的用法 教学过程 文言文阅读材料多以人物传记为主,考查文言实词、虚词或信息筛选、分析与概括等,实词以常用、多义为主;虚词增加了 3 个,限制在以下 1 5 个范围内: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 一、考点阐释 文言文阅读材料多以人物传记为主,考查文言实词、虚词或信息筛选、分析与概括等,实词以常用、多义为主;虚词增加了 3 个,限制在以下 1 5 个范围内: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 二、复习“之”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 辍耕之陇上。 3、 奉之弥繁。 4、 侵之愈急。 5、 子孙视之不甚惜。 6、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7、 汝识之乎? 8、 可以知之矣。 9、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余之力尚足以入。 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师 生互动进行探讨完成 2 16、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7、顷之,烟炎张天。 18、蚓无爪牙之利。 1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2、夫晋,何厌之有。 教师明确: 1—2动词“到……去”;3—7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8—9指示代词“这”;10—12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13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中间;14—16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7用在时间副词后,补足音节;18—20定语后臵的标志;21—22宾语提前的标志。 规律总结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二)结构助词,宾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