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 6 0 年水利事业发展 人水相争变人水和谐 ——新中国成立 60周年水利事业发展巡礼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治水历史,但受自然条件、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制度等方面制约,严重的水旱灾害一直困扰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前,国贫民弱,山河破碎,水系紊乱,河道长期失治,堤防残破不堪,水利设施寥寥无几、残缺不全,频繁的水旱灾害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新中国就是在这样一个破烂摊子之上开始了她轰轰烈烈的治水实践,并取得了辉煌灿烂的成就。 防灾减灾:筑牢安全屏障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主席第一次出京巡视就选择了视察黄河。在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处,毛主席详细察看了新修的几座险工石坝,然后问时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黄河涨上天怎么办呢?”王化云答:“不修大水库,光靠这些坝埽挡不住。” 毛主席瞭望波涛滚滚的黄河,沉思良久。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在养育了中华民族的同时,也以“三年两决口”的史实成为名副其实的害河。今天我们可以告慰毛主席的是,黄河已经连续63年伏秋大汛没决口,将花园口防洪标准一举提高到千年一遇的那个“大水库”——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已经竣工并发挥着良好的作用,不仅防洪效益显著,还通过连续9年调水调沙,实现下游河道的冲刷疏浚,为两岸人民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治国必先治水”。兴水利,除水害,大水发生时确保防洪安全,大旱发生时确保供水安全和粮食安全,是治国安邦的大事。60年来,新中国防汛抗旱已经步入一个新天地,旧中国一场洪水夺走几万、几十万生命,一场大旱即造成饿殍遍野的景象不再重演。 且看长江大洪水。1931年大洪水,死亡人数超过 14.5万人。1954年长江大洪水,京广铁路中断 100多天,死亡人数 3万多人;1998年大洪水,因灾死亡人数降低到1931年长江大洪水的 1%、1954年大洪水的 4.7%,特大自然灾害损失减少到了最低程度。 且看淮河大洪水。1931年特大洪水,死亡 7.5万人;1954年发生类似于 1931年的全流域性特大洪水,死亡人数下降为2000多人,没有出现疫情。1991年淮河、太湖流域发生大水,死亡人数进一步减少。2003年淮河大洪水,及时启用行蓄洪区,运用治淮骨干工程科学调度,大大减低了洪水的威胁,人民群众生活基本稳定。2007年淮河大洪水期间,综合运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建成的防汛应急管理体系,洪水管理科学有效。沿淮转移人数较1991年大洪水减少 99%,无一人因洪水灾害死亡,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