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德的《心灵、自我与社会》导读 用户评分: / 3 差好 评分 投稿: 吴飞 2005-03-11 《心灵、自我与社会》是米德讲授社会心理学 30 年的记录,是其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本文我们将集中分析对于我们传播学研究非常为意义的"符号互动论"这一重点内容并揭示他的一些观点对传播学研究的意义。 一、作者简介 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 1863—1931)是 20 世纪的一位重要思想家。从 1894年开始,米德在芝加哥大学哲学和心理学系执教了 40 年。其间曾任哲学系主任。他在芝加哥大学最后 10 年对社会学系的影响使该系享有"米德的前哨"之称。米德是与皮与士、詹姆士、杜威齐名的实用主义者,也是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二、思想来源 一)詹姆斯对"自我"的分析 哈佛的心理学家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也许是第一个明确提出自我概念的社会科学家。詹姆斯认识到,人类有将自身看作客体,进而发展自我感觉和关于自身态度的能力。正如人类能(1)象征性地表示他人与其周围世界的各个方面,(2)发展出关于这些事物的态度和感觉,并且(3)形成关于这些事物的典型反应一样;人类能符号化自身,形成自我感觉和自我态度,并构成对自身的反应。詹姆斯把这些叫做自我(self)的能力,而且认为,它们对人们在这个世界上建构其对自身的反应方式起着重要作用。 詹姆斯发展了一套"自我"的类型学:(1)"物质自我",它包含着这样一些物质客体——人类把它们看作是其全部存在的一部分和决定其身份(identity)的关键的那些客体;(2)"社会自我"它所包含的是,由于同他人交往而形成的个体的自我感觉;和(3)"精神自我",说的是个体的一般认知风格和认知能力。这种类型学虽从未被后来的互动论者所采用,但詹姆斯的"社会自我"概念却成为所有互动论者理论建构的一个组成部分。 詹姆斯的"社会自我"概念认为,人们关于自我的感知源于同他人的互动。他指出"一个人,有多少人认识他,就有多少个社会自我"。然而,詹姆斯并未对这一初步的见解深入探究,作为一位心理学家,他更关注个体内在的心理活动。 米德显然受到过詹姆斯思想的影响,因为他时常使用詹姆斯的概念,诸如"主我"、"自我"、"客我"等,但他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詹姆斯的影响是一个不太容易搞清楚的问题,因为米德在使用这些概念时,表达的意思并不全然相同。在詹姆斯那里,"客我"是作为意识对象的个体,而"主我"则是具有意识的个体。詹姆斯只是划出了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