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养殖方式由粗养转为集约化养殖,但在提高产量、增加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影响:水质严重污染,水体中悬浮物增多,BOD(生物学耗氧量)、COD(化学耗氧量)、氮,磷含量增加,溶氧量下降,蓝绿藻大量发生,水环境速猛恶化,导致鱼类病害频繁发生,(据报导 鱼类养殖中出现的病害已达 100 多种),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为此创造一个良好的养殖水环 境,不但是健康养鱼的需要,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水环境污染已成为水产养殖行业普 遍关注的问题。只有控制好水质,才能提高养殖鱼类的生长速度,减少疾病,实现高产、优 质、高效的目的。现将精养鱼池中主要水质条件与养殖鱼类的关系和调控技术作初步简述: 精养鱼池的水环境与养殖鱼类的关系及调控措施。 一、底泥 (一)底泥形成:它是有残饵和鱼类粪便等有机颗粒物沉入水底及死亡的生物体遗骸发酵 分解后与池底泥沙等物混合而成。 (二)底泥对水质的影响: 1.增加耗氧量,底泥中包含有多种有机物质,当其产生化学分解,加上池水中耗氧生物 的呼吸作用,就会大大增加底泥耗氧量,没有养过鱼的底泥耗氧量为16.8m gO2/m 2/L,而 养过鱼的底泥耗氧量可达到 45~55m g O2/m 2/L,比未养过鱼的底泥高出三倍。 2.产生有毒物质:在底泥的有机物分解过程中,会产生氨、甲烷、硫化氢等有毒物质, 经测定,养过鱼的底泥的产氨量要比未养过鱼的要高2.6~3.3 倍;甲烷气不溶于水,故可经 常在鱼池中见到水底向水面冒气泡现象;硫化氢为有毒气体,易溶于水,有臭鸡蛋味时说明水已败坏,对鱼会有严重危害,必须立即换水。 据我们对5 个渔场23 个渔池的调查;底泥厚度在60 厘米~80 厘米的约占36%,呈暗黑色, 厚度在40 厘米~60 厘米的约占43%,呈暗黑色较多,厚度在20 厘米~40 厘米的约占21%,其中 60%左右鱼池呈淡棕色或灰色,说明养鱼池普遍底泥过厚且氧化不充分。 生产实践证明:鲢、鳙、罗非鱼池底泥厚度在20 厘米~40 厘米;草、鲂、鲤鱼池底泥 以 0 厘米~15 厘米为宜。因此,为保持良好水质,每隔1 年~2 年应清除 10 厘米~20 厘米呈暗 黑色的底泥,并经烈日暴晒,可减少总氮 88%,铵态氮 68%,有机质 90%,可溶性硫酸盐 77.8% ,以及杀死部分病菌和寄生虫卵,可为鱼类创造良好的栖息场所,是增产非常重要的措施之 一。 二、氨氮: (一)氨氮来源:水产养殖中氨氮的主要来源是沉入池底的饲料,鱼排泄物,肥料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