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中国的医务工作者很少有人听说过“全科医生”、“社区卫生服务”这些词汇,如今这些词已经成了最时尚的字眼。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逐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走出医院来到社区。 但来到社区不等于深入社区,特别是一些习惯于在医院面对个体、面对专科病人的医生护士还不习惯、不会面对人群,不知道社区卫生服务该干什么、该怎么干。有的把社区卫生服务站办成了搬家的门诊部,影响了功能的发挥,群众没有充分受益,影系响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发展。北京复兴医院汽南社区卫生服务站在站长张晓林医生的带领下,社区卫生服务开展得有声有色,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受到社区居民的欢迎和社会各方面的充分肯定。 张晓林医生撰写了一组文章,她结合自己在社区整整4 年的实践, 从社区动员、社区诊断、 医疗先行、 健康教育、 慢病管理等几个方面深入浅出地介绍他们是怎样走进社区,怎样做全科医生,怎样为居民健康服务的亲身经历。(一)叩开居民心扉我是北京复兴医院心内科的一名副主任医师。1996 年底,我主动和另外三位同志一起, 来到北京市西城区汽南社区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刚到社区, 人生地不熟,无论是居委会干部还是居民,根本没人理解什么叫“社区卫生服务”。居委会认为自己是为居民提供家政服务的,不包括卫生服务之类的事。 他们把房子租给修理照相机的, 把我们社区卫生服务安排在地下室。居民认为, 这个服务站是复兴医院伸腿来办的医疗点。汽南是50 年代建起来的老社区,干部多,不少人医疗关系在北京的各大医院,他们连复兴医院这样的二级医院都没放在眼里,更别说我们社区服务站了。我们原以为, 过去病人要去医院排队挂号找医生,现在医生上门为他们提供服务,还不要钱, 他们能不欢迎吗?可事实上,敲开居民家门要给他们体检建立健康档案时,年纪大一点的告诉你: “对不起,我们的医疗关系在某大医院,在你这儿看病报销不了。 ”客客气气的回绝你。 年纪轻一点的说的更直:“在医院没挣够,又到我们家捞来了?你不就想把我兜里的钱装进你兜里吗?我不掏,我没病。”就这么敲了一二十户居民的门也进不去两家。还有的问:“你们是不是在医院被淘汰下岗了, 跑到我们小区找活来了?” 这些话噎的我们服务站的医护人员直掉眼泪。社区卫生工作与医院医疗工作一个重要的不同点就在于仅仅靠医务工作者是不够的, 还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 为让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有所了解,我们连续6 次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