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美学彭吉象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一)电影心理学的出现雨果· 闵斯特堡(1863-1917)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 在 1916 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 ,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 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 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 来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 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 摄影的区别, 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闵斯特堡指出:“我们的美学兴趣集中到这样一点,就是电影通过什么手段来影响观众的心灵。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看待电影, 起初就凭着这样一种纯粹心理学的兴趣, 研究在我们的电影经验中, 究竟是哪些本质的东西打动了我们的心灵。 我们现在完全把戏剧理论搁置一边, 因为假如从戏剧出发,去寻找电影除了作为逼真的代用品外对戏剧有些什么补充的话,我们就会走进死胡同。我们应当把电影艺术看'做是完全立足于它自身基础之上的,从而排除所有戏剧的干扰,来分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对我们产生效力的心理进程。” 正是出于这样的理论思考, 闵斯特堡着重研究了观众对电影影像感知的各个方面,包括深度感、运动感、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等等。特别是深度感和运动感,可以说是电影影像感知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电影(包括后来的电视)所特有的一种全新的艺术知觉形式。闵斯特堡指出, 电影银幕是二维的平面, 但观众却在看电影时感受到三维的空间。"因而,如果把这种图像的平面性当作电影的基本特性,那就没有掌握住它的特性。 这种平面性确实是电影技术构成的一个客观部分,但并不是我们真正看到的电影演出的特征。 在看电影时, 我们处在三维空间之中, 影片上人物或动物的运动,都立即给予我们以强烈的深度感。"闵斯特堡强调指出,观众之所以能在二维平面的电影银幕上感受到三维立体的电影空间,除了生理上、 视觉上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影的运动,造成了观众一种独特内心体验,使得观众明 明知道图像是平面的,但却不能排除对于深度的实际感受,就是因为电影画面上的各种运动使观众得到了银幕具有纵深感的印象。显然,银幕上的这种深度感并不是真实的深度,而是由电影观众独特心理体验造成的深度。闵· 斯特堡进一步指出:“电影中关于深度的问题很容易被忽视,但运动的问题却迫使每一个观众都加以注意。 看起来似乎电影的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