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及思考 一、城市和城市化简述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的产物。在地理经济学中,城市被定义为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中,有足够多的非农人口,并具有生活必须的住宅、公共设施伴随着生产、交易、消费等活动的综合聚合体。 城市化也称作城镇化,是指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城市化的过程是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不断扩散过程。简单的理解,就是农村和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不断现代化的过程。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某种程度上,城市化既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只有经历了城市化才能真正的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二、我国农村城市化现状 农村城市化是让农民进城,并且改变他们的就业与收入结构。农村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乡村衰弱,向城市化兴起的一个过程。这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它推动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实现农村经济、人口、社会城市化,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根本和目标。推进农村城市化,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农村城市化适度发展、以市场化为取向、以产业的发展和集聚为依托,在制度创新过程中推进农村城市化。 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放开了对原有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涌入城市,这成为中国特色城市化进程的开端。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已经初见规模。从 2 1 世纪开始,中国开始进入城市化发展新时期,人口城市化水平从1 9 7 8 年 1 7 .9 2 %上升到 2 0 1 0 年的 4 5 .7 %,年平均提高 1 %以上。但是在“十一五”时期,我国的城市化遇到了“瓶颈” — — 城市化规模扩张的制约与品质提升的压力 逐渐凸显。在中国,城市化所承载的,不仅是发展经济,还有城乡一体化、城乡共同富裕的目标。然而,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各地政府对中央的有关文件没有完全的理解和掌握,城市化的工作基本上单一的体现在对城市规模扩张和对 GDP增长的追逐上,没有兼顾公共设施及民生的改善,使现阶段的城市化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功利性,也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这与城市化的初衷正好背道而驰,所以总结城市化进程中的不足,为城市化的未来找出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