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原累积病 I 型 II 型诊疗指南概述糖原累积病(I 型、II 型)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GSDIa 型是由于 G6PC 突变使肝脏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所致。典型表现为婴幼儿期起病的肝脏肿大、生长发育落后、空腹低血糖、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和高乳酸血症等。GSDIb 型是由于 SLC37A4 基因突变使葡萄糖-6-磷酸转移酶缺乏所致。患者除了有 Ia 型表现之外,还可有粒细胞减少和功能缺陷的表现。GSDII 型是由 GAA 突变导致 a-1,4-葡萄糖苷酶缺陷,造成糖原堆积在溶酶体和胞质中,使心肌、骨骼肌等脏器损害。根据发病年龄、受累器官、严重程度和病情进 展 情 况 可 分 为 婴 儿 型 (infantile-onsetpompedisease,IOPD) 和 晚 发 型 (late-onsetpompedisease,LOPD)。病因和流行病学GSDIa 型致病基因 G6PC 位于 17q21,含 5 个外显子,基因突变导致糖原降解或异生过程不能释放葡萄糖,使 6-磷酸葡萄糖堆积,通过糖酵解途径产生过多乳酸,通过磷酸戊糖途径致血尿酸升高,同时生成大量乙酰辅酶 A,致血脂升高。至今已报道的 G6PC 突变达 116 种,中国人最常见突变是 c.648G>T(56.3%〜57%)和 c.248G>A(12.1%〜14%)。GSDIb 型致病基因 SLC37A4 位于 11q23,含 9 个外显子,基因产物为跨膜蛋白葡萄糖-6-磷酸转移酶,其作用是将葡萄糖-6-磷酸从细胞浆和内质网膜间隙转运到内质网腔内。当基因突变导致葡萄糖-6-磷酸转移酶缺乏时,葡萄糖-6-磷酸不能被转运到微粒体膜而进一步水解产生葡萄糖,造成与糖原累积症 Ia 型相同的表现。另外,GSDIb 型患者还有因粒细胞减少和功能障碍而出现的反复感染和炎症性肠病等表现,其确切机制尚不清。有研究表明,葡萄糖-6-磷酸转移酶对中性粒细胞内质网腔具有抗氧化保护作用,当酶缺陷时中性粒细胞出现功能障碍和凋亡。已报道的 SLC37A4突变 111 种,中国人最常见的突变是 c.572C>T,和 c.446G>A。GSDII 型致病基因 GAA 位于 17q25.3,含 20 个外显子,基因突变可致酸性-a-葡糖苷酶活性降低,糖原降解障碍,贮积在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细胞溶酶体内,导致细胞破坏和脏器损伤。目前已知突变超过 565 种。在国外,不同人种之间,GSDI 型总发病率约为 1/100000〜1/20000,1a 型占 80%;GSDII 型发病率 1/100000〜1/14000。中国台湾约 1/50000。国内无准确的流行病学数据。临床表现1. GSDI 型:腹部膨隆、生长迟缓、低血糖抽搐、反复鼻出血、腹泻和呕吐为儿童患者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