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建筑特征拉祜族民居特点4.1 拉祜族木掌房民居澜沧、孟连、勐海一带,气候温热潮湿,其住房是利用自然资源的竹、木、草、藤等,建成干栏式住屋。上层住人,下层关养牲畜和存放杂物、舂米等。平面一般近似长方形,楼层低矮,被深深的出檐遮盖着,远望只见一根根木柱上,架着甚为硕大的黄色草顶,淳朴自然,不加装饰,颇有田园风光的韵味。1)分布拉祜族木掌房民居分布于云南临沧县、澜沧县、孟连县、勐海县等地。2)形制拉祜语称“木掌楼”为“左课叶” ,房屋大都建在山区坡地上,底层架空的高度约在 1 米左右,亦算是矮脚干栏民居形式之一(图4.1 — 1)。正如当地拉祜族民歌中所唱的那样: “小小掌楼四个角,大门朝着太阳开” 。在“木掌楼”东边山墙处,经常设一个宽度约1 米左右的晒台,叫“古塔” 。每当人们回家时,先由独木梯上到晒台上, 用水冲洗干净脚上的泥土后再进屋。屋分前后两间, 前间较小,叫“切骂郭”,安有木臼。这种木臼很特殊,口在楼面以上,脚在楼面以下,很好使用,舂米时又不会引起楼面震动。后间为火塘间“阿扎”,全家做饭、起居、睡眠都在这里进行(图 4.1 — 2)。另有一种“大房子” ,椭圆形草顶屋盖。楼层室内两侧用篱笆或木板分隔成向内开放若干小隔间,供小家庭居住。中间有宽敞的通道,其上设若干个火塘( 图 4.1 — 3)。如此多的入口,冬季全体成员相聚时居住较为拥挤, 但因各小家庭半年以上的生产时间,都分散居住在稻田地边的“班考”里,农闲时才返回“大房子”居住。因此,“大房子”似乎变成了临时居住的公共场所。而这种“大房子”也反映了一种比较原始的生活状态。3)建造拉祜族木掌楼的梁柱受力体系较简单,大构件用榫卯接,其余的用竹篾绑扎。屋盖共用桁条 5 或 7 根,其中部的三或五根,置于两支点的三或五架梁上,边部两根桁条则直接放置在檐墙上,此两条桁条与中部的梁架无联系措施,自呈纵向承重系统。因此,屋盖承重体系构成中部和两边分别为横向和纵向两种方式,尚未形成完整的横向木屋架图 4.1 — 1 拉祜族木掌房远眺图片来源:杨大禹《云南民居》p79 图 4.1 — 2 拉祜族木掌典型平面图片来源:杨大禹《云南民居》 p79 结构体系。桁条之上用圆木椽子,加横向圆竹,用竹篾绑扎固定,再于其上绑扎草排屋盖,其方法甚为奇特,是将草束端部折下绑于另加的一根横向竹条下。(图 4.1 — 4)由于受到建筑技术和所采用建造工具的局限,拉祜族的“木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