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穿越之行记洪江古商城调研之旅方兴福1416408026指导老师:杨丰齐前言:洪江市古商城坐落在沅水、巫水汇合处,它起源于春秋,成形于盛唐,鼎盛于明清,是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群。洪江古商城以集散桐油、木材、白腊、鸦片而闻名,是滇、黔、桂、湘、蜀五省地区的物资集散地,是湘西南地区经济、文化、宗教中心,素有"湘西明珠"、"小南京"、"西南大都会"之美称。如今据专家考证,现仍保存完好的洪江古商城的明、清古建筑,如窨子屋、寺院、镖局、钱庄、商号、洋行、作坊、店铺、客栈、青楼、报社、烟馆等共380多栋,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概述:洪江古商城保存的古建筑群,堪称我国江南民居古建筑之经典,《清明上河图》的活版本,属全国罕见。地处湘西雪峰山边陲的古城洪江,明末清初曾以集散洪油、木材、鸦片、白腊而名扬一时,是滇、黔、桂、湘、蜀五省地区的物资集散地,享有"小南京"、"西南大都会"之美誉。洪江古商城由来已久,只是"藏在深闺人未识"。洪江古商城的窨子屋大多建于明末清初,为斗拱造型,一色的青瓦灰墙,飞檐翘角,雕龙画凤。这些古窨屋建筑群一律按井字排列,错落有致,形成"七冲、八巷、九条街"的独特格局。古窨屋群巷内,青石板路和码头蜿蜒迂回、高深莫测。有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光绪、民国时期的门匾、门联、石雕、石刻、题字等,随处可见;有图案精美、雕工精湛、风格各异的用于防火的太平缸48多个。专家说,这里不失为大西南最早、最大、最完整的古商城。历史背景:从地理上看洪江,虽属弹丸之地,却汇聚了直通洞庭入长江的沅水、巫水和潕水,这几条支流先后流入沅江,至此江面变宽,水势浩大,宛若一股洪流,于是就有了"洪江'的称谓。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使洪江自古以来就是湘西南重要的驿站和繁华的商埠。从历史上看洪江,五溪蛮首之洪江苗,又名雄溪苗,雄溪蛮,疑为共工直系部落,汉人以苗族的共工部落临水而居,故名洪江,该地名因族名而得。洪江苗逐巫水而居,分布在巫水流域。保持洪江苗民族成分比较完整的地方是黔阳东部的雪峰山片区、会同、洞口、绥宁、城步等地。绥宁和城步是苗族自治县,巫水源头的城步是全国第二个苗族自治县,也是全国现有的五个苗族自治县之一。苗族先民的主体是汉代溯沅江而上的"武陵蛮"人,到南北时又被称为"五溪蛮"。县境巫水,古称雄溪,典籍列为五溪之首,故又称"雄溪蛮"。唐末五代,境内苗民乘中原之乱,据飞山自守,故史又称"飞山蛮"。到元代,苗族已成县境的主体民族。以后外适内徙仍连绵不断,清代形成巫水流域"民居十之三,苗居十之七"的格局。而洪江是洪江苗对外交往的窗口,众人皆知洪江苗、雄溪蛮,而不知其沿巫水分布之广泛。雄溪是洪江区的别称,来源于苗语,水经注称巫水为雄溪,历史典载亦有熊溪、洪溪之称谓。繁荣时期:明代嘉靖、隆庆之际,正值资本主义萌芽之初,在中国的沿海地区商品经济已初具雏形,传统的"四民地位'由"士农工商"转化成"士商农工"。商业,以前备受冷落的末业,这时已被移民而来的洪江人首肯认同;早在明代万历年间的1573~1620年,洪江犁头嘴(今沅江路)就已形成一定规模的物资交易、集散市场,店铺林立,作坊成片,成为洪江最早的港口商埠。明清时期更是成为湘西南扼守湘、滇、黔、桂、鄂物资集散通道的商贸重镇,被称为"五省通衢"。明清以后,洪江商贾云集,店铺如林,沅巫两岸千帆竞发。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文人王炯在他的《滇行日记》中有"烟火万家,称为巨镇'的记载,并以"商贾骈集,货财辐辏,万屋鳞次,帆樯云聚"来形容洪江。乾隆初期《洪江育婴小识》中描述了洪江的繁华景象:"当是之时,列肆如云,川楚之丹砂、白蜡,洪白之胶油,木材之坚美,乘流东下达洞庭,接长江而济吴越,连帆大舳衔尾而上,环货骈积,率以花布为大宗。南连桂林,西趋滇黔,利市三倍,居市者长子孙,百工技艺之流襁至而辐辏,地窄人众,至劈山湮谷,连屋层楼,栉比而居,俨然西南一都会。"民国23年(1934),洪江3.76万人中,经商的就达1.3万人。据民国19年(1930)统计和民国22年(1933)《中国实业志》载,当时洪江的货币流通量居湖南省第二位,仅次于省会长沙,成为湘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