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塞湖及其爆破处置方法研究 “堰塞湖”在“5.12”汶川大地震后引起公众的普遍关注。本文论述了采用爆破方式炸开缺口泄流一类堰塞湖应急排险的有效手段, 较详细地分析了堰塞湖滑坡坝治理中常用的工程爆破技术。包括具体方法的使用特点和工程处治典型实例。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针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随着我军的职能使命任务正在发生新的变化,由承担单纯的水电施工逐渐向应急救援领域转变。特别是近年来,由于自然环境恶化,灾害频发,导致重大的人员财产经济损失。作为水电兵,我们在抢险救灾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专业优势,在抢险救灾中可担任尖刀兵,为抢救人员生命和财产做出重要贡献。 从 98 特大洪灾到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我军在抢险救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在汶川地震中我军面临了一类新的灾害考验——地震堰塞湖。堰塞湖是由于河流被外来物质堵塞而形成的湖泊。常由山崩、地震、滑坡、石流、火山喷发的熔岩流和流动沙丘等造成。长发生在地震活跃,泥石流多发地带。地震堰塞湖的堤坝大多由滑落的松散石块组成,一旦决堤将会对下游民众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在治理汶川地震形成的堰塞湖过程中,针对唐家山堰塞湖极难险情,我军联合各领域的专家解决了问题,但同时也反映出在处理这一类灾害上的技能欠缺,经验欠缺,排险措施单一等问题。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各国处理地震堰塞湖的经验技术进行分析总结,为我军治理堰塞湖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在汶川地震后,国内学者专家通过对唐家山等地震堰塞湖的应急处理积累了经验。在治理过程中通过多平台,多时相的卫星遥感影像,利用 3S 技术掌握了灾区堰塞湖的位置及范围,并利用先进的数学建模技术模拟灾区堰塞湖模型,为治理方案的产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这些经验对我们应急抢险都有宝贵的借鉴价值,在处理未来的突发灾难时,我们可以借助先进的卫星通信,遥感成像,计算机模拟等技术为我军抢险救援提供技术支撑。 本文以处理堰塞湖方法技术为切入点,通过对爆破处置技术的原理、原则、具体技术措施等进行深入和详细的研究,从而为从事抗震救援等非战争军事行动提供技术支撑, 并为治理地震堰塞湖这一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堰塞湖应急处置的基本原则是:“安全、科学、快速”。采用的基本方法是:“疏导、引流、降水”。处置堰塞湖的工程措施主要有以下两种: 方法一:人工处置方法。对交通极为不便的堰塞体,应充分利用天然低凹地形,开挖溢流泄水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