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外国法制史 楔形文字法是古代两河流域各民族以楔形文字镌刻的奴隶制法的总称。又称两河流域法,美索不大米亚法。 楔形文字法的特征: 一、以楔形文字镌刻; 二、法律的结构体系比较完整,形式上逐渐向序言、正文、结语三段式过渡; 三、楔型文字法大多是司法判例的汇编,并无一般的抽象概念和立法原则。 四、属于非宗教法; 五、是典型的东方奴隶制法。 巴比伦王国《汉穆拉比法典》的制定代表着楔形文字法发展的高峰。 法典的内容和特点 1、古代东方土地所有制特点的公有制。 农业文明的标志 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国王的管理。 2、自由民中划分为阿维鲁和穆什凯努 在法典上受到的保护不一样。军人属于穆什凯努 3、家内继承制 家庭继承制产生的原因同样和经济不发达相关 土地是主要的财产。 4、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限息、债务担保人质安全、债务奴役期限。 P25 债务奴役制度 5、刑事法、国事法 刑罚手段残酷:广泛适用死刑,伤害肢体刑,同态复仇、血亲复仇。 6、诉讼由私人提起,诉讼制度中带有原始习惯残余。 证据制度中发誓和神明裁判占有重要地位。 神明裁判:在案件无法辨别是非的情况下,借助神力,判断诉讼当事人是否应负罪责的一种证据,它在古代以及中世纪一些国家或地区被采用。 汉穆拉比法典关于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 一、废除终生债务奴役制度,将债务奴役的期限限定为三年 二、债务人的家属作为人质在债权人家中做工,不能随意殴打,保证人质的安全。 三、对高利贷的借贷利率进行一定的限制,规定法定的最该利率。 古代印度法的渊源 1、吠陀(吠陀经) 诗歌体。不仅是法律的渊源。 2、法经 散文体。相对吠陀而言,法律的内容明显增强。奠定印度人永世不变的生活规则和行为规范的圣典 3、法典 许多规范的综合体。婆罗门祭司根据吠陀经典、累世传承和古来习俗编成的教法典籍。 《摩奴法典》公元前 2 世纪到公元 2 世纪。 两种翻译版本 4、佛教经典 “三藏” 5、国王诏令在古印度其法律渊源的作用受到宗教轻视,但阿育王的诏令除外 古印度法的历史地位 在印度法制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是印度法系的母法 种姓制度 概念 古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也是古印度发的核心 四大种姓 最高种姓婆罗门,即司种姓,账务宗教祭祀大权 第二种姓刹帝利,即武士种姓,掌握军政大权 第三种姓吠舍,从事商业或农业生产,使平民种姓 第四种姓首陀罗,从事递减职业,多为奴隶 婆罗...